阳台上有个小水缸,缸下面是淤泥,去年,我用它种了一缸荷花。秋后荷残,便补种了水竹,顺便在缸里养了几条小锦鲤。水竹四季长绿,填补了荷花的空窗期。
天气渐热,小荷的嫩角在缸里又露了出来,长成了株株小荷叶,和水竹争绿,与锦鲤斗艳,倒也有趣。
喜欢荷花,是从童年开始的。喜欢它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它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柔情似水,喜欢它的濯清涟而不妖。当然,少不经事,没有这多讲究,一切的喜欢应该是从莲蓬和藕开始的。
童年时全家下放三里岗尚店农村,那时的尚店,不种藕,是没有莲的。就天天盼望暑假,暑假可以到姥姥家,姥姥家住随县城郊八一大队,就是现在的文峰塔社区,这里有堰塘,堰塘里有藕,还有会游泳的小伙伴。
童年暑假的时光很多就在水边渡过。捉鱼摸虾,摘鸡头苞采菱角,最快乐了就是够莲蓬和挖藕了。炎炎夏日,一群小伙伴,都只穿一条裤头,在荷叶下游曳,水永远都不会漫过颈部,因为可以攀缘荷叶杆前进。荷杆上有很多刺,每次从堰塘上来,大腿上,胳膊上和肚皮上,都会有一条条的红印子,见天后,这些红印子就会变成一串串黑印子,然后结上黑色的小疤疵,小疤疵掉了,露出粉红的嫩肉,再过几天就会和正常皮肤一样了。
摘下的莲蓬,剥出莲子,再剥去莲子中的绿芯,绿芯不能吃,苦。吃够了莲蓬,就挖新藕。用脚试探着顺着荷杆摸下去,用脚尖挖,感觉差不多了,就憋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双手握住藕,便劲拽上来。还没有到秋后,其实这个时候都是嫩藕,个头不大,用清水洗洗,入口就是一股脆甜。吃饭的时间到了,折一支硕大的荷叶举着遮太阳,再带一两节藕回家给家人尝鲜就行了,大人们最怕我们小孩子下河下堰塘玩水,弄多了大人会呵斥的。
慢慢长大了,不再下水,摘莲蓬挖藕就变成了儿时美好的记忆。再后来,课文里周敦颐的《爱莲说》,把我带入了一个不一样的意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原来莲这般高洁,儿时的所为,岂不是唐突斯文了。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让我彻底爱上了这种植物,“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而前些年凤凰传奇广为传唱的《荷塘月色》,优美的旋律中,我总是觉得少了些许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韵味。
李清照的“藕花深处”,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和林清玄 的《清净之莲》,都是国学的阳春白雪,我想说,确实欲说还休。
想说的却是前几年,我被起点文学网上属于休闲美文类型的《我是佛前的一朵青莲》打动了,它的作者是簌簌s,这篇小说在各个音乐app上做成了配乐朗诵。闲暇的时间,我曾无数次的倾听,一个多小时的时长,仿佛真的洗去了我心底的尘埃,我曾被莲的故事无数次的感动。
好了,说回来,佛前的莲也向往着人间,那是说凡间的烟火让人留恋。而凡间的人们种莲,终归是要获得藕,生活的本真却不是为了看荷花。
立秋过后,藕成为人们的必备菜之一。但如今农业科技发达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藕。藕的吃法很多,可以制成藕肉丸子,藕香肠,茸藕饺,卤藕,油炸藕圆,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等等。藕也可以制成藕汁,藕蜜汁,藕生姜汁,等清凉消暑的饮料。藕还可以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片。
莲藕的吃法可谓数不胜数。我认为最好吃的,还是排骨炖藕。
在农贸市场买来排骨,当然最好是土猪排骨了。把排骨剁小块,洗净汆烫后捞出放入炖锅,以土砂锅最佳。
莲藕也是有讲究的。都说武汉的排骨藕煨汤最好喝,原因是用的孝感汉川的藕。一时买不到,可以到市场上选用老藕。藕洗净滚刀切小块,不宜太大,否则不容易煮得软烂,与排骨同时放入锅中。
葱姜洗净分别切段和片,与八角一起放进砂锅,再倒入一汤匙料酒,砂锅加清水,直到没过排骨及莲藕为宜,大火炖煮,沸腾后转小火慢煨。记住,先不要放盐,盐最后放。按这个程序做下来,排骨藕汤一定很好喝。我经常这样做。
我这人特俗,本来一篇好好的写荷花的文章,最后被我弄成炖藕了,搞的是斯文扫地。其实细细的想想,从纤尘不染的荷花再到浓香的藕汤,兜兜转转,不就是回到生活的本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