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隔三十年,为了一部电视剧,曾经参与过的人,决定以人力在暮年重逢。
如王夫人与薛姨妈“姊妹们暮年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说。叙了一番契阔”……
红楼梦三十年纪念音乐会的众筹是由欧阳奋强发起的。
他曾经选择离给他巨大声誉的角色贾宝玉远一点。
作为导演欧阳奋强,他的作品拿到了国内的许多奖项,但几乎没有一部被观众记住。
而当他选择重新回到宝玉的躯壳,自谓“欧阳宝玉”,他才有了一呼百应的能力。
二
6月17日晚7点进场之后才发现,只我那排十多个座位,票卖重了。别人已经坐了我的座位。
随后工作人员给我们重新安排座位,可是一楼已经座无虚席。
无奈,工作人员将我们几人带至二楼,一番搜寻,开场快结束时,终于找到空位。
那是人民大会堂,上座率99%以上。
主持人是张国立,他以他的淡然和幽默,为整场音乐会化解了过多的伤感,也铺了一点温暖的底色。
可是,伤感毕竟难以掩盖。
宝姐姐张莉临上飞机前,胆结石发病。而林妹妹陈晓旭,十年前已经逝去。
最终,这还是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三
开场曲是陈力演唱的,从加拿大飞回,尚且在倒时差。
陈力演唱了《枉凝眉》和《秋窗风雨夕》。已经年过花甲,进入人生第三个三十年的陈力,气息上似乎有点不那么充足,但胜在情深意切。
随后吴碧霞演唱了《分骨肉》(尽管节目单上标注的还是陈力),以及《题帕三绝》和《叹香菱》。
吴碧霞的唱腔,底气极足,嗓门极高,似乎她就是不用麦克风,我也一样听得清。
不过,演唱《题帕三绝》时,她似乎情绪不够忧伤,曲调上的精致婉转也在大气磅礴的歌剧式的发音习惯上有了削弱。
至于后面黄华丽演唱的《紫菱洲歌》和《叹晴雯》都太春晚范儿了。
虽然听说黄华丽做过《追梦红楼》的演唱会,但无可挑剔的学院派演唱技巧,标准化程式化且大气端庄的表演风格,实在是让我有点……情绪淡定。
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上,感悟和理解可以给技巧做到补充;反之却不行。
当时为电视剧录音时,陈力的丈夫去世,所以那伤怀感叹都是从骨子里长出来的。
而如今经过三十年的累积,即使因为年龄的关系技术上落下一点,但情绪和感悟足够弥补。
就像煲汤,三个小时的细火慢炖和三十分钟的高压锅处理,味道其实是一样的。当然,前提是,你自己不计较。
王立平当年写这些歌曲时,写了三年,哭了三年,最终达到像从原著里长出来一样的效果。
歌曲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悲凄婉转,深情绵缈之感,从而感伤怀抱,动人心魄,这是高贵的歌剧和正确的春晚所不能给予的。
《聪明累》和《红豆曲》由王洁实演唱。
《红豆曲》其实是我最喜欢的。影视版自然是喜欢叶茅的原唱,既唱出了遣兴娱宾的曲艺感,又唱出了缠绵和牵挂。
至于李健版的《红豆曲》,淡化了曲艺感,同时抽离了当事人的视角,以第三方的态度来演绎,亦别是一番感动。
四
中间插入了两首新创作的这场音乐会的推广曲:一是李长超演唱的《少读红楼》,一是李楠演唱的《梦里不知谁是客》。第一首应该是加入了Rap。
并没有对这些新式的创作感到反感,相反倒是体会到了很多新鲜感。经典有其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新鲜的血液也必不可少。
经典只会被禁掉,不会被毁掉。任何形式的传播都是在播撒最初的感动,以期穿越时空。
只要有人还在传诵,那就是永不止息的生命吧。
最让人感动的是,由欧阳奋强和林黛玉的配音演员张海玲以及红楼金钗等扮演者所做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朗诵。
每人朗诵几句,让人重温了当年的场景,尤其是邓婕的一句“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和张海玲的“这个宝玉,不知是个怎生惫懒人物”,引得全场热烈掌声。
而欧阳奋强最终是如此收束的: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旧相认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最后,又敛色重重重复一遍“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全场很多人就都哭了。
这个夜晚,我们与黛玉远别重逢。
五
朗诵过后,陈力复又出场,演唱《葬花吟》,曲终之时,眼中有泪光闪烁。
之后,全场及观众合唱了《枉凝眉》,万人合唱,情动于衷。
依旧是,盛筵必散。
虽然座无虚席,但多为中年人。与林奕华的舞台剧《红楼梦》观赏人群多为青年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本场音乐会是来怀旧的,看的是三十年前。
演奏会快结束时,有一段是怀念已经离世的演职人员,照片分别在大屏幕上滚动出现。
而下一个十年,还有多少人能够留在世间呢?
一首歌只在时间的流逝中存在。
当音乐声起,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即为远别重逢;
当笙歌散尽,明月犹在,彩云归去,已化作转瞬平生。
再见,即是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