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林中路 ,56万字,中国华侨出版社
“希区柯克”这四个字,代表了一种奇绝新颖&黑色反转的吸引力,无论是光影中的镜头,还是纸页上的文字,都能让你不看则已,看即难忘。
1本书,400余页,60多个短篇悬疑小故事,各种花式反转加曲折离奇,勾人心神,有点不忍释卷的意思。
全部翻完,印象最深的有四点。
一、最印象深刻的“悬念”
希区柯克的“炸弹悬念说”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一群人打牌,突然炸弹爆炸了,那叫惊吓;牌局一开始,炸弹计时器就开始滴滴计时,响而不炸,这就叫悬念——但我觉得,希区柯克的悬念并不止于设置一个轻易猜不出的点子,还在于营造一种让人心跳加速的氛围。
他的故事里所有的画面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人物也是寻常见的普通人,但是就是在最普通不过的场景里让你感觉到汗毛乍起、不寒而栗。车祸了很普通,丈夫受伤妻子痛哭很普通,妻子痛哭是想着怎么杀死丈夫、丈夫想活却因为他不是真的丈夫,这就让人后背冒凉气、心跳加速了。
希区柯克的世界里,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或者潜伏在只身独处时,在光天化日之下,和正常人在一起也会感到险象环生,这种潜意识的恐惧就如同他著名的那张海报“当心背后有人”,不需要灯光、音乐、动作等加持,仅凭文字和氛围,就让人不寒而栗。
二、最防不胜防的“细节”
面对一个擅于营造悬念、经常智商碾压读者的希区柯克,读者如我等,会不由自主地绷紧心神,仔细审慎地阅读他笔下的每一处细节,用一种“大家来找茬”的放大镜精神来发现、汇总和分析,唯恐漏过了什么提示。
所以就发现了,希区柯克在很多时候会花费大量笔墨来细细描摹周边环境物品,大到房屋地址、花园景致,小到某个物品的颜色、形状、来历和价格,事无巨细。会让读者觉得似乎每一处都暗藏伏笔,也许草蛇灰线就伏笔千里直达真相了,勾得你欲罢不能。然而当你恨不得把每处描写都掰开了、揉碎了解读完毕后,蓦然发现,他真正埋的伏笔还是被你无意中漏了过去,甚至当你看完了结尾、对照了答案再去找当初的伪装,第一眼还是没看出来。
比如那篇《摄影师的较量》,富有的摄影师,琳琅满目的藏品,杀手的贪婪,摄影师为保命逐一介绍值钱的藏品和保险柜,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拍下了杀手照片并当着杀手的面锁进了保险柜,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不知不觉走入陷阱、最后还觉得自己赚了的杀手,真是丝丝入扣,防不胜防。
三、最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希区柯克笔下很多故事是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一视角的,在故事的初始就让读者自动带入相关情境,让读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故事走向,用自己的心理去体会当事人身处其中的种种细微情感变化。
比如那篇《刀口脱险》,主人公“我”看到警察设置的路障就踩了刹车,非常自然的反应,但是,“我身后的那个孩子手握一把猎刀,恶狠狠地顶着我的肋骨”,一下子就倒吸一口凉气,读者立刻就自动进入一个被劫持司机的状态,紧张万分。然后“我”小心谨慎地在挟持下跟警察对话,一寸一寸地转移到安全角度,最终拼命逃出生天、抓住劫匪,看得人一直揪心到最后。
然后,在读者还没有从高兴中反应过来时,希区柯克来了个180度大转折——“我”才是真正的被搜捕的劫匪,劫持“我”的只是一个赶巧的倒霉蛋。不知道其他读者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读到结尾时整个人都懵了,完全醒不过神来。巧用第一人称的心理代入,是希区柯克营造悬念的一大利器,因为读者感同身受的时候,就是最容易引起共鸣和认可的时候。
四、最惊心动魄的“人心”
看希区柯克时我总想起当年看《盗墓笔记》的感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都不适合在晚上看。
看盗墓笔记,第一遍看,可怕的是海猴子、禁婆、虫蛊等诡异的怪兽异形;第二遍看,可怕的是人,因为里面所有人都有可怕的秘密,人心难测。
看希区柯克一样,第一遍看,可怕的是各种犯罪手法,匪夷所思;第二遍看,可怕的是人,各种变态的心理随时可以让身边的普通人变成恶魔。
对我来说,看希区柯克跟当年看盗笔一样,我都只能在大白天光的加持下翻看,晚上我是断然不敢自己一个人看的。
我觉得,可能是自身早期经历有关,希区柯克对人类心理有深刻体悟,甚至可以说,他对变态心理学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笔下的各种人物心理大多有些变态,偏执、沉迷欲望、抑郁等等,经常会因为外人看来极其微小的理由就犯下极其严重的罪行。在描写这类罪犯心理时,希区柯克是十分冷静,或者说是冷酷的,毫不留情地从最不可能、最诡异的角度揭露可怕的真实。
他曾对杀人狂有过一段典型评论:“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换句话说,你身边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杀人狂的潜质。
我看完只觉得身边空气都凝固了,让人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最惊心动魄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