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这个早早看透了政治的作家,在1948年就给我们模拟了一种极权主义的社会模式,提前为世界敲响警钟。光看书名就觉得沉重,凡是跟政治搭边的书肯定都不会轻松,幸运的是全书看完,不仅仅是沉重和压抑,还有满满的感动。
小说开始先介绍和描写了主人公温斯顿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向大家描述了大洋国的社会形态,这是个高度极权的专制国家,有三部分人组成,核心党人员,外围党人员,处于下层的无产阶级。处于核心党阶层拥有对国家的绝对统治权,他们对外围党阶层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查,到处安装着电幕,窃听器,还有大量的地下警察,以确保控制他们的思想,对于下层的无产阶级则是愚昧压迫,任其自生自灭。这里就如同昆德拉笔下的捷克,人人自危,一个国家流行告密,偷窥,统治者谎话连篇,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从小就学会偷听,告发,怀疑,甚至这种畸形的狂热被作为对国家的忠诚。还设有专门消灭语言的机构,删除老话,企图割断与过去的联系,篡改历史。布罗茨基曾在散文中提到,一个社会的民众如果不懂得用言语去沟通与表达,很容易把内心的不满转化为粗暴的行动。
果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在温斯顿处于崩溃的边缘,裘莉亚出现了。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可以将人生活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两种角色,毫不冲突,游刃有余,而温斯基是表里如一演不了戏。这不妨碍两人产生爱情,温斯基理智,裘莉亚精明,多么期望这两人结合能改变点什么,然而什么也没有变,两人被捕后最终被党教化,放弃自我,完全屈服,作者用这种结局警告世人,一旦极权主义产生是很难摧毁的。
令人感动的是温斯顿对裘莉亚讲起了自己的童年,母亲和妹妹,十二岁那年他抢走了妹妹的巧克力跑到街上,他回头望了一眼,母亲紧紧抱着妹妹望着他,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她们,内疚从那时扎根心中,几十年了,无数夜晚他梦见母亲一直紧紧的抱着妹妹。这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温斯顿在这么多年的极权生活中还能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变的狂热,愚蠢,麻木不仁。为什么他喜欢观察无产阶级贫困民众的生活,因为他们跟自己的母亲一样有自己的行为标准,有自己的爱憎,不受外界的影响,“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爱他,当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他时,你仍把你的爱给他。这没有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并不能变出一块巧克力,也不能使自己和那个孩子逃亡,但是她仍抱着她,似乎这是很自然的事”。最后,他投降了,认输了,但是母亲和妹妹的记忆依然没有被完全删除。
温斯顿和裘丽娅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之间没有未来,他们改变不了现状,但还是走到一起,他的母亲明知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却依然把仅有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还有那些下层的民众,他们无法左右命运却依旧爱着自己的家人并努力经营自己生活。爱是人的一种本能,没有哪种社会形态能将其夺走,作者一直再强调只有无产阶级才有希望,因为这些人会为了所爱之人去反抗,去争取,当这群人团结起来才能推翻极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