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倾听的艺术,是沟通技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各大世面畅销书、课堂也多在讲解。
沟通与倾听是每个人要常常经验的,有时是顺畅有时是困难,因而造成了各种情绪的发生。
这看似每天都发生的小事,实则背后隐藏着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潜意识的诉求,甚至很多都是不经审视未曾察觉的。倾听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学习大部分人就会放弃那些看似很困难的、挫败的沟通,因此感到颓废、无力,甚至错过了一个好机会,这都是很遗憾的。
其实,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解决之道、游刃于这个社会。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从四大板块介绍了倾听的知识。
一、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生活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
二、造成我们未能倾听的几个原因是什么
三、如何成为更好的倾听者
四、面对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如何用从倾听加以改善
一、为何倾听在我们生活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倾听就是被重视,它满足了自我表达及与他人沟通联系的需要。比如亲密关系中,彼此都希望可以被了解、被重视,此时,如果不被倾听就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分享也是一种感受,他需要两个人参与:一个人说,而另一个人听,必要的时候还应该给予反馈和互动。
倾听同样是一种见证与尊重,想了解一个陌生人最好的就是倾听他在说什么,怎么表现自己,而不是急于做出自己的判断,他尽可能说的多,就越能暴露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倾听后,对别人所出回应也是人际关系塑造的重点,表现了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与他人的连结。
二、感觉被认可或是被孤立是被有没有人倾听所影响的
如果一个人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外界沟通甚至害怕分享。很大程度上和原生家庭的最初反馈有关。
在童年时期如果没有人倾听或者得到的反馈都是消极的,那么很可能早早种下“与别人沟通就是无效的”,或是“分享就会带来伤害”这种很可能对成年后造成严重影响的扭曲认知。
因此,从小被拒绝多了的孩子,从好的一面是讲被迫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好一面就是喜欢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一意孤行等等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同保护伞,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是相当重要的。
持续固执的结果
在渐渐成长后,我认识到了母亲的问题,她一直在尽力保护着自己的舒适区,一旦有人想要打破都会被她批判和猛拖后腿。每每我尝试与她沟通,她总是会有过激的情绪反应,为了防止我用道理论证,她会说:“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不读”接下来会哭,然后便中止沟通。这都是回避和控制的手段,但还是未能化解沟通困难。
可以这么说,母亲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认真倾听过别人在讲什么。
她觉得被打败的,弄不是一个说话挑衅的人,往往是自己的防卫性反应。
母亲并不接纳别人,也不接纳自己,每次夸她,她都会说很假,称赞的人别有用心。始终认为自己很丑,岁数大,没心思学东西,也不愿意去更新观念了。
虽然这种话我从几岁就听到,但始终坚定不移地成为她几十年来的信念,并造就成今天的结果。
岁月给她带来的不是睿智,而是倦怠。所以她变得越发固执和坚守。
在倾听这门学问上,由于自己的家庭从小有沟通的种种的挫败感,甚至自己也继承了这种固执,但是至少现在,我从想要改变母亲,逐渐变为可以接受她选择的这种人生方式,不再和她争辩。
接受别人可以做他们自己,尊重自己。
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自己坚持,承担责任,既然她有消极的人生观,那我便去找寻有积极人生观的人交流,获得支持,这,或许就是点滴的进步。
沟通、倾听,重要的是放下自己的思维、情绪,敞开,接纳他人,也接纳自己。
做起来有点难,但我愿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