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印度神片《起跑线》最近刷爆了爸爸妈妈们的朋友圈: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印度夫妻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最好的教育,费劲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为了让女儿皮娅(目测3-4岁,名校估计是幼儿园到中学一条龙那种)进入名校,第一件事就是买学区房。妈妈群内哀鸿遍野“哎哟,买学区房买还了不行哎,要早买!要迁户口过去满3年才有学籍!” “啊啊~扎心了印度老铁~越秀区楼龄比我婆婆还大的房子要3.5万一平哎~” “你们还为了小学糟心,我可是从幼儿园前就谋划了好吗?香港有些名校,只从指定的几个幼儿园招生你知不知道啊~”
拉吉给女儿领报名表,从凌晨12点就来排队,打地铺睡觉,拿矿泉水瓶接小便。 天朝父母们发出王之蔑视:“12点排队很了不起啊?我家为了宝宝幼儿园拿号12点来黄牛号都卖到300块了!”“你看人家男主是做生意的老板,时间还自由啦,我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外加我请了事假5个人轮流排!”
教育顾问让皮娅每天上英语课,数学课,游泳课,礼仪课,艺术欣赏课……妈妈米特惊了,问那她啥时候吃饭睡觉呢?顾问小姐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看了他们几秒,努力用克制的语气说:“很多妈妈从怀孕初期就开始准备了,你们的孩子来得太晚,有太多需要补的功课。”
宝妈们呵呵了“怀孕的时候就胎教,满了月就开始早教,水疗游泳,通感训练……”“我家一节马术课就600,还不算置装费。”“我家小区的那个孩子,英语、数学、美术、航模、跆拳道、乐高,周六周日早中晚各一个班,齐活了!”
看到身边亲友们个个如此激动,立志当佛系妈妈,走随缘教育路线的我骇然而笑:亲,不就读个书吗?有必要这么拼啊?
一个妈妈直接甩了一张电影截图到我脸上:教育顾问对拉吉两口子说“……如果不接受训练,那皮娅就不能进好的幼儿园学校了,如果她进不了顶尖学校……那她就进不了好的大学……如果她的履历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妈妈米塔自动接着说:“那她就会感到挫败,感到沮丧,会染上毒瘾……”
呃,好像挺有道理的我竟无言以对。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逻辑中真的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吗?
并没有。
读了名校,事业失败的,生活落魄的,心理扭曲的,自杀的,和家庭断绝联系的……这样的新闻还少了吗? 如今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社会,不是名校毕业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难道还是特例吗?
所以,我们在谈名校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
圈层。
拉吉他们买了学区房搬到富人区之后,因为皮娅不会说英语,小朋友们都被禁止和她一起玩。妈妈米塔愤怒的质问为什么的时候,邻居太太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顶尖学校,这样他们长大后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你们在月光集市开店的,你们的孩子将来也会那样。”
所以名校是通过金钱,父母的社会地位为下一代画出的阶层壁垒,想要打破阶层的固化,想要打破玻璃天花板向上游走,那么必然付出极高的代价。这也是近来流行的观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源头之一。
可是进入名校以后呢?影片中顶级名校的校长就是女仆的孩子,进入名校之后受尽同学的欺负的孤立,因而长成了扭曲的性格。
恐惧和稀缺感
教育顾问对拉吉一家说的话,无不是在贩卖恐惧和稀缺感。“如果不……那么就……”这样的句式给父母多大的危机感和多大的压力?我们的决策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啊!那么解决办法就是读名校,而名校又是如此稀缺的资源,你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渠道获得。所以,无论多高的代价,多痛苦的过程,你都只能付出,而且还给得心甘情愿——因为这是100%的卖方市场。
想想天朝,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都不用我再赘述,单说格式早教班、课外兴趣班、补习班、英语培训班……仔细想想,哪个的营销模式不是先吓住你,再贩卖稀缺感?就好像交了钱,报了班孩子的各种智商、情商、财商值就蹭蹭往上涨了似的。实际上,就和办健身卡一样,花几千块办了张卡自我感觉就好多了,马甲线指日可待,其实这几千块钱只是购买的你对未来的期许。
硬件设施
如今别说清华北大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很多顶尖高中也拥有非常美好的校园环境。成都石室中学,号称千年学府,校园景致美得让人心中一片明净;广州东山中学,校舍都有百年历史,属于保护建筑,这样的校园能不让人见之欣喜吗?
不过硬件并不是必需品,战争年代名校南迁,在云南田间的陋室依然无损于名校气质分毫
良好的氛围,传承和精神
我想比起优良的硬件条件,个别牛逼的教师,可能这一点是名校最核心的价值了。近猪者笨,哦不,是近朱者赤,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内在的价值观,对一个正在塑造三观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影响非常之大的。昔日孟母三迁,如今名校周边房价高,确实有合理性的。
但是不是进了名校,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就都能沉迷学习不能自拔,在名校道路上一直狂奔,进入名企,出任总经理当上CEO,成为人生赢家呢?
《起跑线》里的拉吉一家买了学区房,参加了培训,烧钱费心女儿还是被名校拒之门外,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学校认为孩子的智商够格,问题出在拉吉夫妇身上,这夫妻俩出身不行智商不够教育程度不够,说明孩子的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这就有意思了,大家削尖脑袋往名校门里钻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比自己发展更好吗?不就是指望你的良好氛围带动孩子好好学习吗?要自己孩子都跟天朝太祖一样,为了锻炼专注力拿条小板凳坐在十字路口看书,那还显出你名校啥本事啊?
影片末尾的时候,公立学校校长说“其实公立学校越来越差,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吗?”
还真的是。
北京海淀区为何名校多?因为当年中关村的高知们的孩子都在那里读书啊,优秀的孩子创造了漂亮的升学率,于是普通学校成了名校。
当年父亲怕我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说“万一上不了省重点,就读XX中学吧,虽然不是重点,但大多数都是我们科大老师的子女,也差不了多少。”
名校,毫无疑问是极好的,但是这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如果本身的家庭就把奢侈品当日常用品在用,那么我四脚朝天赞成读名校。可是,本来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举全家甚至透支全家的生活成本把孩子顶上去才勉强够得着门槛的,或许把经历放在其他地方投入产出比会更高吧。既然名校的核心价值在于气氛和传承,那么在家庭中营造治学气氛,在父母言传身教中灌注美好的德行,我想最后的效果也不比读名校差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