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曾经有一篇文章《妈妈的好情绪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被疯狂转载。
这篇文章让很多爱发脾气的妈妈陷入深深的自责,她们陷入对自己坏情绪的羞愧和内疚中,
很多妈妈会说,我知道我不该发脾气,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了。
殊不知,好情绪的能量等级要求非常高,根本不是靠克制和隐忍可以做到。
更可怕的是,羞愧和内疚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愤怒。
关于“能量”
近几年大家总把“正能量”“负能量”挂在嘴边,人的“能量”究竟指的是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历经二十余年的研究,对各类情感按照分值,从0到1000进行了能量等级划分:
在这里,我对这个能量等级的关键节点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能量等级,看看你的能量属于哪个等级?
-小于200为负面能量,大于等于200为正面能量-
当一个人的意识能级由于内在情绪或外在条件而降到200以下,他就开始丧失生命的能量,变得脆弱,也不健康,生命缺乏活力和动力,更容易被环境左右。
250能级开始,一个人才能算是真正开始过上有意义,顺意的生活,因为从这里开始人变得自信起来。
400能级超越了感情化的较低能量级,就进入有理智和智能的阶段;
500能级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不变的爱,是永久性的爱。这种爱不会动摇,它不是来自外界因素;
700在这个能级,不再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离感,取而代之的是意识与神性的合一。这是人类意识进化的顶峰。
大卫·霍金斯说,他见过的最高能级的人是700,就是特蕾莎修女。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的一瞬间,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满了莫名的幸福感,想不起任何的杂念和怨恨。
对于家庭而言,父母释放的能量等级就是孩子的成长养分等级。
而父母的等量等级从哪里来?成为父母之前的能量等级是否足以支撑我们身份的转变?如果不足够,我们该怎么办?
1、父母的能量从何而来?
说到能量的来源,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概念“内在资源(inner strengths)”。
成为父母之前,我们是先选择了婚姻,而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最近蒋方舟被父母花式逼婚上了热搜
蒋方舟在节目上说,自己被父母花式催婚,于是她和妈妈签了一个“催婚协议”,协议上写上日期,妈妈每半年只能催她一次。
她还透露,妈妈已经给未来的孩子收集了一年级到6年级的学习资料。这花式简直是多渠道多形式,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在圆桌派上,关于如何看待相亲,蒋方舟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理由,“对于大龄女青年,通过相亲对象,可以得到一个对自己认知的坐标,通过对方的天平和分量,知道自己目前的相亲的市场行情在哪里?”
对于成为“大龄剩女”,蒋方舟是恐慌的,觉得自己是被相亲市场挑选的对象。徐静蕾却认为,年纪大了没关系,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来爱,只要自己爱的人爱自己就够了,其他人的爱有时是一种负担。
蒋方舟很坦诚的讲过,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对于爱情,她可能还停留在青春期的缺失里。
窦文涛问徐静蕾,“你认为什么样的男人最性感?”
徐静蕾回答:“我觉得是受过好的教育的男人最性感。”
而蒋方舟回答:“会打架的男人最性感。”
89年出生的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9岁开始出书,从小在学校一直是班长,高考被清华大学破格降60分录取,23岁当上新周刊副主编,这样一个天才女生,却在圆桌派上投射出了所有比普通人更强烈的焦虑。
事实是,即使在今天,一个女性无论事业多么成功,有能力,有才华,家庭和社会的普遍期望,仍然是希望她不要变成一个“剩女”,最好的出路还是嫁一个好的老公。
这样的教育暗示背景下,女性想要拥有真正富足的内在价值感是很困难的。我们对完美的婚姻伴侣关系有着很深的渴望和依赖。
像蒋方舟这样内在资源匮乏的女性实在是太多了,而如徐静蕾这般拥有丰富的“内在资源”的女性又实在太少。
2、男性在婚姻中的处境
关于婚姻,男性的处境又是怎样?
由于男性从小被要求独立自主,拼搏奋斗,承担着为家庭付出的社会期望。因此会拥有本能的性别优越感,而面对婚姻和现实,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在逃避中显得自大。
一个已经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下班停好车后,不愿意回家,他说他其实很辛苦。而他也知道他老婆很辛苦。这种辛苦不是来自物质的压力,而是精神上角色的转换。
他曾经是一个完美的男朋友,被赞许,可他现在一直被抱怨,很难成为那个理想的丈夫和父亲。
他觉得婚姻和家庭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却从来没有人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像结婚前,父母会不停的催促你结婚,而关于结婚可能遇到的问题,他们只字不提。
家庭里的很多问题发生,经常让他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心理研究表明,女性在关系中寻觅的看似是爱,是亲密伴侣,但是在内心深处,其实是期待一个完美的父亲。然后她会将丈夫和期待中的那个形象进行比较。
这完全不同的两个个体,进入婚姻后,男尊女卑的集体心理会完全袒露出来,男性的掌控和自大,女性的恐惧和匮乏,让双方建立起一连串用来掩饰和填补匮乏的自保机制。
这就是婚姻的复杂性。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或者对婚姻的期待落空的时候,在心生怨怼的同时,我们会将将这些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内在资源已经出现严重匮乏。
母亲扮演着婴儿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幼儿时期的孩子几乎完全依赖母亲。和母亲的相处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与“他人”的合作,也是孩子第一次关注“他人”。
母亲让孩子感受到爱与信任至关重要。
母亲的平和情绪需要伴侣的绝对支持和足够的尊重。如果母亲对自己的角色感到不满,对自己没有认同感,孩子将会被视作是麻烦,从而缺乏耐心。
那么,大到人生的角色转变,小到工作中的不如意,我们能否从容应对,取决于“内在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
3、什么是内在资源?
内在资源,有文献也称为本我力量/资源(ego strengths),本质上是一个人在面对痛苦、压力和冲突时保持自我意识(sense of self)、整合自我的能力。
一个人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想象与现实,以及对环境的各种变化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些和内在资源的充足程度有强关联。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和比昂认为,人最初获得内在资源的起点是婴儿时期和养育者的沟通关系中产生。
婴儿没有接纳情绪的能力,每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通过哭泣或身体扭动来表达。而养育者对Ta的回应方式和态度是婴儿形成内在资源的基础。
如果了解了这个底层逻辑,父母也就应该知道积极回应婴儿有多重要。
而母亲自身稳定的情绪,会让婴儿感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和理解了。婴儿会感知到这种不舒服只是暂时的,是可以消失的。我们也不会再纠结婴儿哭了该不该抱睡,这样脱离本质的现象问题了。
简单来说,内在资源就是当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痛苦情绪产生时,我们有没有信心和能力,通过努力摸索来最终接受和应对,从而处理好这些情绪。
所以养育者也是孩子内在资源发展初期的示范者。
4、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资源?
1、做父母最大的法门是兴趣:
很多教育大咖都是因为有了孩子,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积极分享,跨界成了大V。
为人父母,若有兴趣,方法会比困难多,若当作任务,这一辈子都将在麻烦中度过。
很多妈妈从怀孕开始会加入各种孕妈群,大多数孕妈宝妈群就好比村口的几张凳子,坐过去聊天的人大多数都是闲人,你家长我家短,没有营养还会带来消耗。
建议宝妈们加入一些比较正向的,有专业背景,对育儿可以起到实际帮助的固定学习组织,才能帮助我们成长。
2、保持觉知,放下投射和期待:
期望意味着在真实基础之上编织出另外一个理想状态,我们开始不断的在期待中将真实和期待进行对比,评判,徒增很多烦恼和痛苦。
放下投射,我们才能看到真相,在关系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和他人。
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训练自己去捕捉内在的念头,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是否处于自卑,自大,匮乏这些状态中。
如果很容易被激怒,不要自责,懊恼,训练自己不逃避,探究内在的真相,逐渐找到内在匮乏的源头。
3、父母首先学会自我感知: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在这个地球上,很少有人在这辈子,真正百分之百的感知过别人,感知过自己。
自爱是我们发展内在资源的重要源泉,它不需要向外界去索取,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消失,也是摆脱受害者心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每个人内在最渴望的是爱,只有通过自我揭露,自我觉察、自我转化,我们才能逐渐穿过自己底层的恐惧,爱,慈悲和同理才会显现出来。
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所处的环境,而是他对自身处境的解读。
我们常常说,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修行就是去掉习性,修行不是为了修出什么四禅八定的境界,本质是在生活中进行转化,获得内在的蜕变,而实修的最高境界是对苦难的全然接受,不趋乐不避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