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国内这几年,变化最快的是人们养娃的观念和方式。
2010年,我们回国的时候,扛着有充气轱辘的童车和巨大无比的汽车安全座椅。我们住在内陆二线城市边缘,儿童安全座椅很多人都没见过,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曾经有人给我说:“买这么大的童车干嘛?又贵又占地方,孩子大了就不能用了,真是浪费钱。”
街口的小杂货店里,总在卖安上四个小轮子的小竹椅子。街上常常有老爷爷老奶奶推着这种小椅子,上面坐着无论春夏秋冬,都裹成粽子,但是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子。
街上路不平,坑坑洼洼,不要谈减震,也不要谈缓冲,孩子一直里面,颠颠簸簸地上下乱动。那时候的小孩是不出门的,跟别说旅行了。
经过几轮类似“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这种鸡汤刷屏,这还没有几年,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带着孩子去旅行。
世界各地,无论去哪个犄角旮旯,总是能看到有中国小孩的身影。
实事求是的说,我是一个带着孩子旅行的妈妈。
我们带着孩子去过很多个国家,住过豪华度假村,也住过没有窗户的旅店;去过海拔四千米的青藏高原,也去过马尔代夫深潜。
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抱着一个去,有两个孩子的时候,就领着两个去,迄今为止我们一家四口,已经去了近三十个国家,对我们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一起出行的脚步。
可是每次听到有人称赞我说:“肯带着孩子去见世面的父母,真的是称职的好父母。”这类美言,我都需要很大的定力才不反驳回去。
带着孩子去旅行,就算是见世面吗?在旅行中,孩子看到的那些花花世界,真的就能算是他们的世面吗?这些所谓的“世面”,能对他们的人生,到底能有多大的改变?
带着孩子去旅行,就是为了让孩子见世面,当孩子见了世面,就可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人生,这种近似因果的关系,过于功利,让我这个带着孩子去了二十几个国家的二胎妈来说,不敢苟同。
人说,见了世面的孩子,就会落落大方,谈吐不凡,结果我家老大思迪,是个羞涩的小姑娘,见了陌生人,就会脸红,低下头去,不肯出声。
人说,见了世面的孩子,就会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结果无论去哪里,问我家老二,这次旅行,你记得什么,答案永远是:“我很开心。”
无论去哪里,无论看到了什么,对于两个娃来说,在旅行中她们最喜欢的东西,永远是唯一:酒店里面的游泳池。
令外人惊叹,令我们作为父母汗颜的是,我们家两个孩子会用游泳池来划分地点:
斐济就是整个游泳池上,都有遮阳伞的地方;斯里兰卡就是游泳池上飘满了鸡蛋花的地方;西班牙就是和表姐一起去游泳的地方;纽约就是游泳池在楼顶上,感觉要掉下去的地方;沙巴就是游泳池里面有个巨大红色充气城堡的地方……
事实上,这不是我们家孩子有问题,而是一个成长规律的问题。人只有到了少年时代,才真的开始对外部世界感兴趣,想要探索世界,征服世界。
所以在孩子长大到少年之前,无论去哪里旅行,回来不要期望孩子会跟你讨论,吴哥窟的年代,大都会艺术馆的藏品,或新西兰为什么和我们是反向的季节,他们能说出一知半解的片段,已经是印象深刻,非常喜欢。
众所周知,带孩子旅行麻烦,拖累,昂贵,一走一趋,常常累垮了孩子,逼疯了大人。如果再没有“见世面”这种有功效的背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带着孩子去旅行呢?甚者从她们一出生开始,就那么坚决地带着这个“麻烦”走在路上?
这个问题,在我拖着或抱着“麻烦”去旅行的路上,在曾经那些无数疲惫到极限,尴尬到不可描述,愤怒在无法控制的时刻里面,我曾经用非常多的时间,翻来覆去地去思考。
我们去旅行,其实完全没有预计让她们去锻炼,去见“世面”,一生那么长,她们可以自己去见世面。我带着孩子去旅行,就是因为她们是我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要在一起享受难得偷闲的幸福时光。
人生在世,血缘是不可改变的密码,可亲情是需要织造的链接。纵然家财万贯,纵然名扬天下,每个人一辈子唯一拥有的,只有用自己的时间变成的回忆。
我知道,有一天我终将老去,停下来目送她们的背影,继续前行。在分离的那一刻,我知道我还拥有那些我们在一起的回忆。而这种有温度的回忆,也会存留在孩子们的人生里。
纵然有一天,我们已经乘鹤仙去,今生今世,她们依然可以有底气地说,“我们有幸福的童年,我们有爱我的父母,我们有走遍全世界的回忆。”
对我来说,这才是带着孩子去旅行最有意义的原因,为了制造我们家庭的共同回忆,我会用尽全力,只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