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属于山区,风景很美,山如环,水如抱,空气清新,井水甘甜。晨闻鸡啼,夜听犬吠。尤其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景色美得更是无法描述。乡亲们就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生活着。每年的惊蛰过后,天渐渐暖和起来了。一些儿出不去打工的人就开始寻找一些生计的小伎俩了,由于家乡没有什么可挖掘的资源,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捉蝎子成了农闲后一些男人,女人和一些孩子生计的小支柱了。
蝎子又名全虫,全蝎。主产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山区地方。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为“春蝎”,暑期中称为“夏蝎”,立秋后称为“秋蝎”。蝎子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可见蝎子不失为一味好的中药材。
天儿越来越热了。闲散的农人三五成群,手里提着小号钢筋做成的简易钩子,长的医用镊子,也有用一只筷子分成两半做成的镊子,镊子是用来夹住蝎子的尾部,还有就是厚实的奶粉袋子,奶粉袋子上夹上夹子,捉到蝎子后放进袋子里,用夹子封好奶粉袋子防止蝎子爬出来扎伤人。农人们一个个肩上挂着水壶,口袋里装着干粮。形如打仗的气势。开始奔赴各个山头。一登上山坡就开始了“工作”,捉蝎子是个技术兼力气的活儿,蝎子由于夜晚活动,说不好钻到了大石头还是小石头的下面。你费了好多劲儿掀一块儿大石头底下也许什么也没有。山坡上到处是活放的石头。说不定一烟盒大的石头下面就有一对儿蝎子呢。还有就是靠你的运气呢,自己守着这一小片地儿,把大小石头翻个遍,就能收获小半袋呢。有的力气大点儿的女人也不示弱,男人翻不动的石头被女人掀得翻身了。碰到特别大的石头,女人会喊不远处的男人过来帮忙一块儿掀石头,如果石头下面有一对儿大个儿的蝎子,一人一只;如是一只大个儿的,一只小个的,女人得到那大个儿的,小个儿的归帮忙的男人。如只有一只,蝎子就归女人了。也有一块儿大石头底下好多只的蝎子,不过这样的情况一般到蝎子繁殖的季节,夏天的暑季时这样机率多一些。一般均分就行了。不会有什么矛盾出现的。
开始三三两两的人还能挨着,这个喊一嗓子“捉到一个大个的”,那个叫一声“捉到一个小个的”。他们用镊子夹住蝎子的尾部,小心翼翼地它装到奶粉袋子里,然后用夹子夹住袋口,放到随身挂的布书包里。然后再用手轻轻地拍一下才安心。随着石头一块块粗略的翻过,人渐渐地分散开来。你在这个山头,他却在那个山脚下了。
临近中午,收获了蝎子的人坐在一块儿高高的石头上,左手取水壶喝水,右手啃着干粮。站在石上大吼几声。全身的疲惫一扫而光。跟在大人后面捉蝎子的孩子此时也不示弱。依然不休息。一边啃着干粮,一边用鞋踢着身边的小石头,期望能翻出来不管大的还是小的蝎子来。运气好的话还真能捉几只呢。有的孩子在石头底下还能找到刚生下的小野兔和小鸟呢。孩子们会欣喜得就再不捉蝎子了。美滋滋地回家去了。
中午的路上,有些收获不大或家里有事的农人已开始回家了。吃完饭后有的还要在离家就近的山上寻思着捉几只呢。还有一些孩子“投机取巧”,衬着中午农人们回家的时间,偷偷地跑到农家的地堰上捉蝎子,由于山区的地堰上都是用石头砌成,而且田里土质肥沃,小虫居多,蝎子吃完小虫,一般会选择农家地堰边上的石头来暂时栖息。所以地堰上石头一般是一翻一个准儿,大大的蝎子就在下面藏着哩!但是一般翻过的石头就都落到别人家的田里了。害得农人们大半天得砌地堰。村里的大喇叭也一直广播着不让孩子们翻地堰上的石头捉蝎子呢。要是被逮着,不但要罚款,自家的大人还得给对方砌好地堰呢。
此时的山涧里依然是石头滚落山下“噼里啪啦”的声音,一如过节鞭炮声,惊的山上不知名的鸟儿和野兔有点恐惶不安。夕阳西斜,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一回到家,就把奶粉袋里的蝎子放到了吃完罐头冼净后的空瓶里。瓶盖上用铁钉钻几个小眼,防止空气不流通闷死蝎子。待到有收蝎子的到村里时再把蝎子一并卖掉,尤其孩子们收到卖蝎子的钱时,大人们是不会花孩子的钱的,节俭的孩子会把钱存起来,买一些学习用品,有些馋嘴的孩子也会把钱偷偷地买一些没有吃过的好东西来解解馋。
隐约记得从我上小小学时就开始有了这项贴补家用的活儿,一直到我二十多年后,还有农人延续着这样的活计。
再后来,科技发达了,有的农人不再白天捉蝎子了,改成晚上用充电的紫外线灯照蝎子了。在黑漆漆的山上,乍一看星星点点的灯光,蓝莹莹的形如鬼火。不过南方人产这玩意儿可真是厉害,听村里的捉蝎子“能手”说,现在白天再到山上捉蝎子,已经很少能在石头下面翻到蝎子了。濒临绝种的危险。晚上用紫外线灯照蝎子一晚上能捉半斤,有的人一晚上还能捉一斤呢。而小蝎子两到三年才能长成一个大蝎子。两三年的时间现在的山上已不再有大蝎子了……不过,晚上照蝎子也是很危险的活计,据说,邻村一个人就因为晚上独自出去照蝎子,不小心摔到了旱井里,然后就拜拜了。
也许再过若干年,我的孩子们已不再认识什么是蝎子了。也不会再有我们童年捉蝎子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