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阅读灯塔《被遗忘的小船》
在唐朝,诗人多如春日繁花,要能在诗坛上占一席之地,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实属不易。可是,却有一个诗人,因为一首诗,而成功占一席之地,并能留芳千古。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羁旅情怀
这首诗,为何出名?原因之一,它是一首羁旅诗。
所谓羁旅,就是停留。羁旅诗,就是抒发身处他乡的艰难与思念的诗歌。
表达羁旅之情的作品很多,比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品为什么多呢?你想,人活世上,怎么可能一辈子不出门?在古代,出一趟门,很不容易。不仅所花时间要久,遇到的困难也多。因此出门在外的人,就会记录许多的见闻,抒发许多的感慨。
当然,“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羁旅作品,也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其实,如果在现代,就算人在旅途,也没多大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交通发达呀!汽车、火车、动车,让陆地的距离变短;飞机,让天上的空间变小。哪怕阻着重重山,隔着茫茫海,多则几天,少则几个小时,就可以到家了。再说,发达的通讯,可让人随时对话与“见面”,虽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也可以大大减少思念与担忧。
可是,在古代,交通工具要么是马车,要么是手摇船,甚至是两只脚。因此,出一趟远门,没有一年半载,是回不了家的。如果脑中有牵挂,心中装满愁,那旅途就更加凄苦了。
这首诗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写出旅途之“愁”。你瞧,西落的斜月,啼叫的寒鸦,深秋的冷寒,岸边的红枫,江上的渔火,甚至夜半的钟声,被组到一块儿,堆成浓得化不开的“愁”。因为“愁”的浸染,这些普通的东西,变得不普通了,与不朽的诗一起,成了不朽的物。
被遗忘的小船
其实,还有一样东西,同样必不可少。它,把诗人带到枫桥,引向“愁海”。可惜,被人遗忘了。
它,是什么呢?就是那载着诗人,来到枫桥边的,小船。
张继不是富有的人,他搭乘的船,应该是最普通的,比如乌蓬船。旧小的船身,简陋的摆设,如他的处境,如他的心情。
没有小船,张继就不能到枫桥夜泊,当然也就不会有那首不朽的诗。可见,小船的作用真不小,不该被遗忘。
船的历史
事实上,从古至今,船都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最早的船,算不上船,可能就一根木头,或别的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的,渡人的物件。
慢慢的,有了筏,就是把几根木或竹绑在一起。《西游记》里,孙悟空漂洋过海,去学习长生不长之术时,乘坐的,就是筏。
接着有了独木舟、木板船,舫。
所谓的舫,就是指两船并列。舫的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平稳。如果把舫加以装饰,使之美观,就叫画舫。这,在古代,一般是皇室、贵族才乘坐得起的。
这时候的船,要么是人工划桨,或么是借助风力,速度都不快。
18世纪时,欧洲出现蒸汽船,19世纪,出现铁船。不久,又有了柴油机船,燃气轮机动力装置的船,再接着,有了原子能动力的船……总之,随着科学的进步,船的性能大大提高,行船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于是,乘船到远方探险成为可能,环游世界不再是梦。
其实,早在15世纪时,中国的郑和就带着一支大船队,下过西洋,而且不止一次,在短短28年内,七下西洋。
16世纪左右,哥伦布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他们所乘坐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船,所代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出名的船
讲到船,我们马上会想到诺亚方舟。上帝看到人类一直不断互相厮杀、掠夺,很后悔创造了人,决定要毁灭人类。只有诺亚,因为讲义气,守本分,得到上帝的饶恕。上帝让诺亚提前造好方舟,当洪水来临时,可以带家人乘船躲过厄运。
这是圣经里记载的事情,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证。但,诺亚方舟成了希望与理想的代名词,却是真的。
当然,船最多的用途,还是做为交通工具。它,可以载人,也可以运载货物,是很重要的交通辅助工具。
有一个地方,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我们大街上的汽车。那个地方就是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
世界上最出名的船,应该是泰坦尼克号。泰坦,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象征着力量和庞大。泰坦尼克号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也不仅是因为,它的奢华和精致。更是因为它的灾难。初次出海,就撞上冰山,不幸沉没,1500多人丧生,是最惨重的海难之一。
船与战争
船,从它出现开始,就与战争紧密相关。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勉励自己,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对联,叫自勉联。其中的“破釜沉舟”讲的是西楚霸王砸了煮饭的锅,毁了逃命的船,断了士兵的退路,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故事。
另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赤壁之战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仍是船。如果曹操没有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串,估计周瑜的那把火也就烧不起来,战争的结局就很难说。
船的其他含义
船,还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觉得人生就应如小船,自由自在。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借以表达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之情。
舟还代表君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老百姓。百姓可以拥戴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
船的谐音为“传”,有“代代相传”的含意;把帆船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是祝他“一帆风顺”。
落榜的人
想像一下,一个深秋的傍晚,一艘船,载着一个忧伤的旅人,来到枫桥边。
这个人,是张继。他满怀雄心壮志,前往京城赴考,希望可以一举成名。没想到,落榜了。十年寒窗,没用!锦绣文章,没用!理想啊,哪敢想!前途,渺茫!
他回忆自己站在榜前,瞪大眼睛,一次次寻找“张继”二字的情景。可是,怎么也没找到!今夜,他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停泊,休息。可是,怎么睡得着?
美好的梦乡,是属于别人的,不属于张继。今夜的他,注定无眠。沮丧之情,郁于心中,写于纸上。
他永远不可能想到,短短二十八个字,竟成不朽。一千多年过去了,题名榜上是谁,没人记着。可这首诗,连同张继这个名字,却仍被人广为传颂。
不朽的愁
这首诗得以留传千古,广为传诵,更大的原因,在于写出了不朽的“愁”。
月已西斜,一夜辗转,难以入眠!心已悲伤,怎受得了寒鸦的悲啼?天地间布满了霜华,冷入骨髓!
愁肠百结,披衣而起!船外,相对的,是岸边的红枫,江上的渔火,他们也是愁绪满怀,难以入眠吗?
前两行,五样景,密密地排着,似乎挤挤挨挨都是愁。后两句,只写钟声,——寒山寺的钟声。
夜半时分,寒山寺里,悠扬的钟声传来,空远,缥缈,一声,又一声,顶着月色,携来冷气,钻进诗人耳中,融进诗人的心里。
用动来衬静,作者不是第一个。先前的诗人早就这样做了,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可是,在这里,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仅仅衬托出环境的安静,更衬托出作者心情的孤单。寒山寺似乎也有了别样的含义。
如此,一紧一疏,一静一动,把这孤夜里无法排解的忧愁,渲染到了极致。作者把自己的愁情,完全托付给景物,可谓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难怪这首诗会不朽,难怪寒山寺会因此成为浏览圣地。至少小船,就算被忘记,也可以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