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了,最怀念的,还是儿时那充满仪式感的过年:那被妈妈藏在箱子里的花棉袄;哥哥巧手做的红灯笼;姐姐承诺的头花;还有崭新的压岁钱。三十晚上,一群孩子人手一个红灯笼,挨家挨户的拜年,还有盼了一整年的一个肉丸的饺子,零点时下锅,咬一口,香到连舌头都恨不得吞下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按照那时的物质标准,现在每一天都在过年,但却越来越没了年味,邻里之间都关起门自成一统,拜年成了手机上的信息轰炸,连拜年的电话都成了奢侈品,年夜饭成了饭店酒桌上的推杯换盏,零点煮饺子的仪式也很少有人在坚持,当我们这个民族越来越不重视仪式感的时候,幸福感也渐渐远离。
其实,仪式感真的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国粹:中华民族历来是重礼仪的民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意思是,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既是对音乐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礼记》也有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举止、态度、言辞之于生活,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越来越明白,隆重的仪式感会让自己生命有了质感,生活变得庄严。越有仪式感的往事越觉得美好。小时候的过年没有现在的场面,却比现在隆重,是因为那种仪式让人变得谦卑和敬畏,这些隆重的仪式告诉我们,当活着成为一种仪式的时候,内心会有丰盈和从容。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对仪式认真而执着的人,带给我们温暖。比如这次舌尖群充满仪式感的筹春联、写对子,如此的认真而执着,他们坚持认真地做这件小事,认真地征集对子,认真地亲手撰写,认真地一家家的邮寄,写春联这件不大的大事,因为如此认真的仪式感变成了心与心感知和链接的纽带,闪耀着微光,给每一个参与的人带来一些小小的幸福,也让这个春节,变得隆重了一点。这也是我们爱全经联这样的家,眷恋中国式众筹这样的社群,愿意参与那些似乎看似无用的各种仪式,愿意为原创群的一句点赞而肝胆相照的所有理由。
当爱变成一种在乎和重视的时候,仪式是唯一的表达。那些看似细腻、复杂、冗长的过程,都是我们隆重而认真的表白。
把节日当成节日来过,让生活变得隆重,时刻提醒,今天的仪式必将是未来美好回忆素材。不然,当我们的日子敷衍到没有什么可以回忆的时候,那才是失败的人生消逝的时光和冗长的寂寞。
这一生,我们努力的绽放,不就是为了迎接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值得回味的仪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