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我有关
这个故事和我有关。
2 我这么理解“试错成本”
先来脑补个认知四象限,因为我想从这个角度谈谈我对“试错成本”的理解。
横向是由人的认知边界决定的,每个人不同。纵向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是客观世界。
(1)第一象限里是“我知道我知道的”。针对客观存在的事和物,我有足够的认知。在这个象限里如果出错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认为这是“试错成本”,只能是交的智商税。
(2)第二象限里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我个人这么认为:在“我不知道”与“我知道的”之间就像有一层窗户纸,只需要通过一件事或一个机遇去捅破就回归到了第一象限里。这层“窗户纸”也许需要“试错成本”,也许不需要。好吧,我们姑且认为一个人通过自驱以及自我提升,这里的“试错成本”较小,忽略不计。
(3)第三象限里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迷茫的状态,我想用“无知”来形容(这里的无知是中性词,没有贬义)。在这个象限里如果出错所付出的代价,可以称为“试错成本”,但从跑偏的道路上再跑回来,有些难,因为你都不知道你错在了哪里。
(4)第四象限里是“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有人说这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让人采用OPEN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世界,愿意去了解。在这个象限里如果出错,那真真切切的就是“试错成本”了。通过分析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重新开始前已经做好了足够的知识储备。
好了,总结下,我认为绝大部分“试错成本”出现在“我不知道”的领域,是由一个人的知识边界决定的。至于我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属于一个人的认知范畴。
3 有些人,生而缺少试错成本
试错,是要付出时间,金钱或情感的。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没有什么,因为自然有人为他/她买单。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试错是试不起的。
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吧。
我们家旁边的一个邻居,家里有一儿一女,两兄妹。 邻居夫妇都是地道的普通农民,男主有手艺,泥工木工不在话下,女主知书达礼、心地善良。
北京郊区,并且还在我读初中的那个年代,评价一个家庭条件是否还过得去的一个绕不开的指标,大概就是“独门独院、五间新盖的大房子”。在我们家四下左邻右舍都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的时候,听大人们说这个邻居家里的房子虽已新盖,但还只是主体结构,并未装修,只是极简极简的搭棚,都不能称为“简装修”。全家四口在这个临时棚里据说过了几个春夏秋冬。并不是男女主人不努力,只是他们知道,哥哥妹妹将来要考大学,学费生活费要一点一点的攒。
有些“恨人有笑人无”的乡亲们在聊家常时,自然是用“斜视”的眼晴来表现他们的优越。但我是从心底里佩服这家邻居的。一来是因为,我认为这家邻居是有能力将房子简装的,虽说拮据几年,但他们没有,并且并不在乎四下如何议论。二来是因为,哥哥妹妹并未因此而觉得比别人缺少什么,心态乐观并且学习成绩极其优秀,侧面反应了男女主人对孩子的家教。
多年后,我听说这家的儿子考进了一所985,现在工作也着实不错。妹妹也成家了,生活如意。当然,他们家的房子早就装修好了。
真人真事。
试想,邻居家儿子女儿敢在学业上不断“试错”吗?不敢,因为他们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才能尽量让自己一次把事情做好,至少让自己的“试错成本”可控,不至于偏的太远,在短时间内可以跑回正轨。我想这就是“有些人,生而缺少试错成本”其中的一类人。不是不能,是不敢。
4 感谢那个让我尽量减少“试错成本”的人
人,生来就缺少试错成本,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这过程中虽然有些辛酸,但这种幸福让你无比珍惜。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对我们姐妹俩非常严厉。
小时候,
我不敢出去和别的小伙伴趟河,因为母亲不允许。河里有玻璃碴可能会扎破脚,扎破脚就要去卫生室包扎。几次偷偷溜出去,安然无恙地回来后,母亲也没有责备什么。
我不敢轻易的弄坏家里的东西,因为害怕被母亲骂。拿东西轻拿轻放、东西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
我不敢和别人打架,一是我本来个子小并不占优势,二是我真的也不敢,三是如果真的打坏别人要给人家看病的。
我尽量一个夏季里只穿一双凉鞋,虽然穿鞋较费的孩子可能一个夏季要买四双。当然,真的穿坏了,也是给买的。可我尽量不那么做。
我尽量每次考试都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保住前三,争取更高。因为我害怕失败后母亲会失望。
我尽量做一件事情前想好可能的结果,如果做错了,等待我的将是什么。
……
细数起来,好多好多。现在想想,那是一种幸福。正是母亲的严厉管教,让我减少了很多“试错成本”,凡事希望一次做好。然而,这种幸福只陪伴了我22年。
13年前,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这是我永远都绕不开、解不开的一个心结。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个心结,无论是关于一件事还是关于一个人。在我们还有时间把它解开时,请尽量让自己行动起来,不留遗憾。
至于我的心结,长在那里挺好。让我随时都默念“感谢那个让我减少试错成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