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听人“斜杠青年”这个词,按百度百科的说法,斜杠青年是指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身份和多个职业的多元化生活群体。斜杠源于自我介绍时,多个头衔之间的斜杠,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在做自我介绍时,就可能会说自己是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斜杠青年作为了一种人们争相追逐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流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多元、颠覆和跨界这些概念也是炒的沸沸扬扬,好像不知道它们就落伍了似的,可互联网思维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都知道,真正进入一个领域,深入地掌握一门技能,需要一万个小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天需练三小时,每天都不间断地练习十年。哪怕你是天才,即使天赋异禀,也还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来练习。
如果进入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然后又快速切换到另一个领域,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就像计划修一座高楼,刚费力地打好地基,还没有修到第一层,就不准备修了,成了烂尾楼,别说华丽的高楼大厦,连修好的都没办法用,这就使得前期的投入基本上等于零,又不能够提取和迁移,没有任何的价值。
这样的斜杠,只能说是玩票,而要想掌握一门技能,进入一个领域,必须下狠功夫才行。
有人可能会说,达·芬奇不就在多个领域做到了名家级吗?可是,他是公认的天才啊,不具有可比性。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达·芬奇的6000页手稿在当时就发表的话,人类科技可以提前30至50年。
这个真没法比。
2.
以前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做一个具有通用技能的通才,还是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才呢?通才适用面广,专家钻研得深,真是难以取舍。后来终于想清楚了,其实他们都是必须的——既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又需要知识和技能的深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看看我们周围的那些牛人,大多都是这样的人,都是两方面综合的体现,正如NBA超级球星一样,专业的深度就是球打得好,打好球才有上场的机会,但这样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保持练习,富有领导力和沟通力,相教练和队友相处融洽,与媒体关系好,以及开阔的视野和商业头脑。
3.
现在,我们经常讲模型,谈理念,那么,一个典型的优秀人才的能力模型是什么样的呢?它应该是T型的。
T上面是一横,分左右两边,左边是经验和见识,右边是通用的技能,这一横表示广度;下面那一竖就是指专业能力,它表示深度。一个人如果有足够多的见识和质量高的圈子,有很多通用的能够迁移的技能,又有一门专业知识,加上比较好的人品,想不成功都难。
这不就是“一专多能人品好”嘛!
4.
知识和技能无穷无尽,行业变化翻天覆地,对于绝大部分行业来说,在最不看好的里面,也有做得好的;而在最好的行业里,也有做的差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做了。
我们常说功不唐捐,通过不断地投入,让做的每件事情都有一个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 在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将这些能力沉淀下来,迁移到更高价值的领域,这样的努力才没有白费,才会有最大的收获。
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像蜗牛一样,锲而不舍地每天进步一点点,也终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