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掉伞天》认识作家蒋晓云的。
说认识,并不是我认识蒋女士本人,而是说从此知道这个作家。
在图书馆看见《掉伞天》,首先是被封面吸引了,白色的书面上,一把洋伞,每一帧是不同花色不同风格的布料,但花样都是花朵或叶子,红色、橙色、紫色和白色或大或小的花朵,配着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绿叶。这种封面设计让人想起自然,想起生活,想起幽幽的情调,我一看就喜欢上了。
翻开书瞅一眼文字,细腻,流畅,于是就借回来了。
看序言,是夏志清写的。老实说我朦朦胧胧得觉得夏志清是个著名人物,但是不太确切,应该是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个人名,但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记得不很确切。迄止看见说是四十年代的时候夏志清发现了张爱玲,我的神经才惊醒起来,这才去看了夏志清的概略,原来是六十年代初就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夏先生在耶鲁大学获得英语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一向更喜欢写文学作品的作家,写文学史的作家则不太能记得住,尽然这些作家也一样地很有学问。
夏先生说蒋晓云是继他发现张爱玲后又发现的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因此我对蒋晓云的作品给予很大的期望,但也有点将信将疑:还是看作品。一开始看,感觉夏先生言过其实,心里说这个文字怎么能跟张爱玲比呢?迄止看了更多的文字,才感觉夏先生的断言还是很有基础的。
《掉伞天》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掉伞天》是其中的一篇,全书也采用了这个名字。书中收录了《姻缘路》、《窈窕淑男》、《小花》、《青青庭草》、《终身大事》、《春山记》、《闲梦》、《牛得贵》、《乐山行》、《幼吾幼》、《快乐头家娘》、《口角春风》、《掉伞天》、《惊喜》、《宜家宜室》、《随缘》以及《宴》三部曲。
这些中短篇小说中,内容多与恋爱、嫁娶和婚姻生活有关,非常生活化。难得的是作者不但文笔好,而且是人物心理刻画的高手,就在不经意的描述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幕幕电视剧画面的场景就出现在读者的脑海里。
据说八十年代初蒋晓云的小说刚面世获奖时,夏先生兴冲冲地寄了一份给张爱玲,并写了一封信,言谈中有把蒋晓云跟张爱玲比较的意思,这种举动惹得张爱玲有点不高兴。彼时蒋晓云才初出茅庐,崭露头角,年龄也才二十出头,而张爱玲已经成名很多年了,已经快进入老年,对于这种比较不高兴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蒋晓云的才华是如何了得,几乎是就要看见一颗文学巨星冉冉升起了。可在这时蒋晓云自己打了退堂鼓,她选择搁笔退出文学圈子,去美国留学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美国的高科技行业做了高管。自此三十年间没有出版作品。
直到蒋女士从高科技公司退休之后,这才转回头来又扎进了文学,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桃花井》,同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掉伞天》,后来又出版了民国素人志系列《百年好合》、《四季红》等。
蒋女士谈起当初为什么退出文学圈子,说是因为当初感觉文学这条道路很艰难,一方面是稿费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很难得到人们的认识,提起刚成名时跟影星林青霞参加同一聚会,围着林青霞的人熙熙攘攘,而自己则门前冷落,由此决定另辟蹊径。蒋女士年轻时虽不是大美人,但也是眉清目秀,端庄大方,又才高八斗,二十出头的年纪,年轻气盛,不服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张爱玲有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而蒋晓云觉得,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有一袭华美的袍。不一样的出身,不一样的际遇,造成不一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一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如《色.戒》、《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有些很成功,如《色·戒》,有些不甚成功,如《金锁记》就还有很大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这都不妨碍这些作品有搬上银幕或屏幕的巨大价值。
同样的,我在蒋晓云的作品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潜质。民国素人志系列中的作品,经过编剧整合后,蛮可以搬上荧屏。蒋女士祖籍湖南岳阳,在台湾出生长大,成年后在美国生活,如此大跨度的人生经历给蒋女士作品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作品搬上荧屏必应受到观众的赏识。
同时也可以让蒋女士人生的袍更华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