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众号:C妈来啦
也许是在养娃的道路上看起来貌似稍微上心了那么一点儿而被不明就里的朋友们谬封了半个育儿专家的缘故,我在微信里经常被如下问题轮番轰炸:
C妈啊,你家娃用的啥牌子的纸尿裤,吃的什么牌子的奶粉,上的哪家的早教?
要不要给孩子用学步车,要不要教孩子背诗识字?
绘本是国外的好还是传统的好,幼儿园是上公立的好还是私立的好?
孩子在家不爱吃饭怎么办,孩子出去老爱打人怎么办?
----------
承蒙大家的厚爱,竟能被如此信任地咨询。诚惶诚恐下,我嗅到了所有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焦虑的糊味儿。
想给孩子最好的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们焦虑;想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焦虑;想让自己的孩子“见贤思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还是焦虑。
可是这样的感觉,我何曾没有?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还被这个恶魔折磨得生不如死、百爪挠心。
你们知道当时的我,有多变态吗?
我会在孩子放个屁后,慌忙凑上去仔细闻闻,辨别一下是否消化不良;
我会为了比较各个幼儿园而去大门口蹲点守候,厚颜无耻地跟各位家长询问攀谈;
还会因为坚持让娃自己吃饭而婆婆老是趁我不在偷偷撤火喂饭的举动而怒摔!
那段时间,家庭关系剑张弩拔、一触即燃,心情也降至冰点。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如影随形的焦虑感所赐。
在过去的一整年,我都在苦苦思忖着究竟怎样才能挣脱它那巨大的魔爪。
首先,我一直在想,究竟为什么,自己每天焦虑得像一根快要断掉的弦一样?究竟为什么,竟然有那么多父母跟我一样,都被这种如出一辙的焦虑感笼罩得暗无天日?最终发现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初为人父人母的空白和茫然。
每一个天使的降临都会让它的父母欢喜不已,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尽情享受这份喜悦,就要面临孩子吃喝拉撒的各种问题。
我们不知道,怎么给孩子拍嗝,如何防止孩子溢奶,要不要给孩子补钙,茵栀黄能不能用,疫苗该不该打,发烧了用不用去医院-----
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忙着找寻答案,网络虽然很发达,但各种回答却莫衷一是,我们不知道究竟该听哪家之言。不知不觉,焦虑的蜘蛛网便结满了全身。
不确定未来下对改变的惧怕。
有了娃以后,出于保护的本能,仿佛对安全感的需求更加强烈。我们期盼孩子每日都能够过得平安喜乐,害怕意外,抗拒生活轨迹的改变。
休完产假要上班了,就会想,孩子离开了我会不会大哭大闹?我在单位会不会心神不宁?新来的阿姨经验丰富吗,孩子会喜欢吗?
好不容易适应了、放心了,阿姨有事要离开一段时间,老人一个人带娃的日子该怎么过?会不会很艰难?孩子能吃好玩好吗?老人的身体能坚持得住吗?
等孩子长大上幼儿园上小学了,又会想,他能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功课能不能跟得上,要是学习不好怎么办?要不要给他报个课外班,那么多机构,究竟哪个好呢?
被各种育儿书籍的无形绑架。
这一点,C妈有着刻骨的体验。小C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严阵以待提前做好了迎接他到来的准备。为了防止手忙脚乱的状况发生,我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包括增进亲子关系的、解析孩子心理的、捕捉敏感期的、注重性格培养的、生病护理的、辅食喂养的,书看的多了,有时候竟然产生去考蒙特梭利AMS认证资格的冲动。
可有句话叫做“物极必反”。我自诩为家里最懂孩子的第一人,凡事都要遵循所谓科学育儿的准则,还得让家人都听我的。我响应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号召,把母乳进行到了两岁。结果怎样?娃天天惦记着那口neinei,夜奶频繁,白天也不好好吃饭。孩子身体孱弱多病,我睡眠不足、脱发、背竟然也变得有些驼。
曾经的我,绝对是一个被各种育儿书籍和育儿文章绑架得结结实实的人,不切实际地过于相信这些所谓的“科学”准则。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曾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觉得只要是书上说的都对。由此也变得极度的刻板僵化和教条主义,孩子的行为跟书上稍有差池,我就会紧张不已。
对孩子进行押宝似的期待和比较。
中国有句古语:“庄稼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可这句话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快节奏社会,好像不太适用了。无论我们再怎么喜爱自己的孩子,总会不由自主地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总会看到自己孩子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几家人带着孩子聚会,明里暗里有着无时无刻无休无止地比较。小到孩子的胖瘦高矮、饭量大小;大到孩子的成绩好坏、性格内外,仿佛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发展得不好,便会让我们当父母的难堪甚至蒙羞。
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乖巧可人,偏偏我家这个却像个小恶魔,动不动就撒泼哭闹?
别人家孩子报了个钢琴班,要是不给自己孩子报的话,会不会影响他今后的艺术修养?
别人家孩子都能给下班回来的父母做饭了,真是贴心,我家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
当我们被焦虑啃噬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轻则心神不宁、坐立不安,觉得不幸早晚会出其不意地奇袭自己,被无可奈何坐以待毙的无力感泰山压顶;重则一触即发、暴躁易怒,情绪的岩浆会很容易从身体里面打开缺口,和最亲近的家人火花四溅、恶言恶语、短兵相接。
当然,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我们的孩子。
孩子这个物种,对我们的情绪有着本能的灵敏度,即便我们发出的信号再微弱,他们敏感的触角也能第一时间接受到。
当我们因为焦虑而变得不安时,孩子会变得无所适从、如履薄冰。他要么会小心翼翼地讨好我们,要么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倍感压力和羞愧,要么直接用青春期的叛逆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无论是那种方式,都不该是孩子的正常状态。更有甚者,父母的焦虑直接毁坏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
前两天刚看到一个故事,有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小A和小B翻脸绝交了。她们是邻居,又是同一个班,两个人的妈妈,将彼此家的孩子作为对比的对象。每次考完试见了面,她们就会问对方,你家姑娘考多少分?对方回答也是奇葩:“你先说!”。长大后,父母不比成绩了,又比谁家的孩子找的对象好。如果A胜出,B在家就遭了秧,要接受父母的轮番轰炸,反之亦然。经历了二十多年此消彼长的轮番碾压,小A和小B失去了自我,也恨透了对方,终于撕破脸发誓老死不相往来。
焦虑是杀人于无形的慢性毒药,谁要是不小心沾染,终将被折磨得油尽灯枯、不成人形。然而,此毒绝非鹤顶红,也并非无解。
对于某些心态稍好一些的人而言,最好的解药莫过于时间。
要是不同意的话,看看周边生二胎的父母们就知道了。经历了养育老大的手忙脚乱后,回头再看看,当年关于那些吃喝拉撒睡的纠结都不叫事了。
老二降临后,当年养娃的那些精心细致和小心翼翼几乎荡然无存,还一个劲儿地对前来探望的亲友们说:“老二好带好带真好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的至理名言。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而已。
跳出当下,用未来审视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在的焦躁不安,未尝不可一试。
克服了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焦虑。
我们担心学习成绩差强人意的他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我们还担心不善表达的他会经营不好今后的婚姻------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的一无是处呢?我们的孩子难道就没有立足社会的有点吗?
如果真要时时事事都为孩子捏把汗的话,我们到死都有操不完的心。
还有要清楚的一点是,我们只能在他们兴高采烈走来的时候,将他们紧紧拥抱,可我们却永远都到抵达不了他们的未来。
所以,还是省省吧。
最后,请谨记,孩子虽是己出,却不是私物。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和意志的人。
所以,无论他今后是建筑工人,还是影视明星,抑或是科研学者,那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所以,也无需比较。当你看到别人家孩子是高智商学霸的同时, 也许别人家孩子的家长也拿你家孩子的超高情商说事。
如果你想拿他来进行炫耀和攀比,我建议你不如去买一只名贵的宠物狗或养一只威风凛凛的斗鸡。赢了比赛,不但能给你脸上贴金,还能让你赚得盆满钵满,比养孩子划算多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