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进入写作大军的人越来越多,60后、70后以及他们之前的“太后“们,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多年,另外半壁江山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雄据着无人撼动的地位。如今80后能力突出者倍出,尤其90后新锐力量,也越发不容小觑。那么如何步入这大军行业呢?
首先是,认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似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人生路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客观认识自己。先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将读书作为一件有趣的爱好坚持下去。有的人觉得自己喜欢读书,可真正拿到一本书又半天读不进去,简直就是在煎熬,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一会儿就打哈气、犯困、两眼皮上下打架,心里无限期盼着哪个谁、哪件事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呢。如果是这样,干脆别读书,大胆到室外活跃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你“跃”的时候擦伤了身体,等你“飞”的时候跌落云端,你累了,迷茫了,感觉目无可望、生无可恋的时候,你可以随便拿起本书,试着读读,或许你能读进去。带着之前所有经历过的痛,在书中寻找治愈的良方,相信中华浩瀚文史,能渐渐抚平你心中的创伤,能很快还你一方朗朗晴空。
赫尔岑曾说:“书,就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的遗训,就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我们大可以沉浸在书籍中,将自己的经历与书中的文字杂糅在一起,安静思考,寻找心中的共鸣点。
有很多人提倡“先思考,后行动”,这是传统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尝试着突破一下,尝试“先行动,后思考”,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后者让我受益匪浅,带着自己经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是之前的沉积,也可以是在当前遇到的纠结,在先人的文字中寻找解决自我困惑的蛛丝马迹,中华几千年的更迭,历史人物层出不穷,总有一款故事超越时代的局限为你量身定做,不用犹豫,勇敢去徜徉其中,等你再出来时会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开朗。之前的那个自己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照。愿你的这一天早早到来。
接着呢,是重头戏,多阅多读。阅读并非一看见书就读,也不是什么书就读,更不是量大量丰富就好。阅读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如果你读了很多的书,读了很多年的书,至今仍觉脑袋空空如也,提笔忘字,下笔无言;开口无话,闭嘴无传;抬头无景,举目无延。那么你就要想想自己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分析自己的阅读方法,并结合着多看下别人是怎么读书的,也可以参照名人的读书笔记或者人物传记,一比较自然有优劣,会发现很多很基本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阅读,马马虎虎是不提倡的,先求认真,再求速度。阅读时透彻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他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都需要自己下功夫钻研,反复琢磨,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都是不行的。所以说功夫还在自己。
阅读的过程,我们也需要外界指导,并非全靠自己就能实现突破的。学校的老师呢,重视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注重指导阅读,还在上学的学生,有着老师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要善加利用,很让人羡慕的阶段;走入社会的人们呢,如果想让自己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90%的进步就要靠自己了。靠自己主动去找书来读,主动去找人来交流,主动搜索网站寻求解决之道,多去参加一些聚会活动。所以说学校教育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的能力,这对他们步入社会以后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这往往是被忽视最为严重的地方,亟待我们的教育系统去完善。
阅读,选择哪方面的书读呢?首先是选择能让你读下去的书就行,题材不限,只要能让你静下心来的就可以。随着兴趣的加深,逐渐会带着遇到的困惑去选择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搜索相关书籍来读,这样加深了阅读理解,由点连成了线。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也会注意到其他的信息点,觉得可能感兴趣,或者只是怀着好奇的心态想寻个究竟,然后试着翻看其他类型题材的书,觉得还不错的,也会深入读下去,并去找相关书籍丰富这方面的认知。由线铺成面,就是这么形成的。随着阅历和书籍的反复作用力,年复一年,你的阅读坚持了下来,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实践着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广泛性的阅读面,立体感跃然纸上,你发现自己的人生与之前会大不一样。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想要进步,就不能丢了阅读这排栏杆,更不能无视书籍铺成的阶梯。只有紧握栏杆,踩稳阶梯,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向上走,到达一定的人生高度。
未完待续。
"��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