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哥看《世说新语》,我问他感受如何?小哥说:“《世说新语》里面充分证明了没法跟聪明人开玩笑,有文化的人没法跟没文化的人聊天。”我哈哈大笑问:“为啥?”小哥摇摇头:“容易被怼!”
这让我不禁想起网上这两天火得一塌糊涂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及美好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日本各地向武汉捐赠防控物资时印在物资包装上的,一时间被“惊为天人”,很多人纷纷感慨日本人给我们上了一课。”优美的中华诗词反而被日本人给发扬光大“的酸涩之语充斥屏幕,一股脑的画风都被带到了中华文化的丢弃和遗失上,让人心生失落。好在今天六神写了篇反驳文,有理有据很得我心,突然想说几句,我们到底该用什么去“喂养”我们的孩子。
我想大家之所以对这几句诗念念难忘,是因为它的恰逢其时和情真意切,在一片哀婉之中,这几句诗无疑就像一米阳光,透亮了人们的心灵。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出自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当时的日本长屋亲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语的袈裟,赠送大唐的高僧们。鉴真大师披着这件袈裟,为偈语所感动,遂发愿前往日本传法,传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出自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整首诗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首诗引用了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诗中,“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表达了中日双方一同期盼春天的到来之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用在疫情严重的当下再恰当不过。
毫无疑问,这些诗句是美的,这些源自于中国的诗句被邻邦深情运用,并不会让我们羞愧,反而恰好说明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如此绝美之句为何我们却如“初见”,为何出自他人方觉其惊艳?
想起胖子哥问我的另一个问题:“妈妈,你说《世说新语》里面往往就只有一两句话,说的就是最普通的事儿,为什么你还要让我读呢?”我笑着问:那我们现在坐在一起吃饭,你可以用一句诗或者像书里那么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吗?胖子哥笑着摇摇头。
诗词的美和雅,是需要深厚的文化滋养才能展现的,就像磊磊说的“取熔经义,而自铸伟辞”。我想,这可能就是答案,就是我们需要慢慢去做的事情,用丰厚的诗词去喂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既能够拥有古诗词之美,也能够游刃于现代汉语的简单明了,既有诗词带给他们的面对挑战淡定从容,面对逆境心怀希望,也能够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
我想语言也许有雅俗之分,但刻在骨子里的诗词力量却不分高低。我希望我的孩子,既可以儒雅的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可以肆意大喊:“热干面,烤羊腿等你回来!”既能够朗声吟诵“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也能深情地说一句“武汉加油,祖国加油!”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胖子哥,你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