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抄了很多格言,费尽心思去领悟不同的道理。可世上的道理纷繁杂乱,每个道理,看起来都有它对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里我没有办法去反思道理背后的先验的假设,以及证明这样道理的逻辑性。小时候我们看过很多寓言,书讲了一则简单的故事,然后就说做人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的道理。长大后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心灵鸡汤式的故事,文章讲了一些感人的故事,然后说做人要有希望、努力、善良……这些道理背后的逻辑都是形而上的比喻,并不符合严密的认证。可很多人都喜欢选择接受这样的道理,因为简单、形象、易于理解,即使是让他们感觉不好,限制人性发展的道理。例如,一个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教育子女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子女成长过程中只要遇到一件两件被他人欺骗的事情,就会被他来佐证“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小时候保护一定程度保护他的成长,但会限制他日后建立亲密关系,于是这样的道理就变得不合时宜。
中学时,读了《人性的开拓》等于NLP有关的书。而有技术的有方法的成功学会使用NLP去改变一些限制人发展与成功的观念,但成功学没有办法解决完人意识发展的很多问题。而NLP用来改变观念的方法也可以从属于心理咨询当中的认知疗法。在我文章《心理学家艾利斯理性行为治疗的11种非理性信念》提到ABCDE疗法和最应该转化的11种非理性信念。深信的道理就是个人的信念,认知疗法就是要转化一些不合时宜的信念。
那什么是不合时宜的信念呢?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说,让你感到限制,觉得发展受阻的信念就是不合时宜的信念。现实是不是每个想成功的人都能成功,因为成功的定义更多是狭隘的,即个人在名、利、权三个领域当中的一个或多个取得很高的“分数”是成功。因为有些人成功之后,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幸福,因为被社会认可的成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为个人没有反思自己想成为怎么的,也没有认真聆听过自己的心声。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时代观念影响下,社会接纳了更多领域的成功。当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可以是一种成功,当你做着喜欢做的事可以是一种幸福,而那些妨碍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观念就是不合时宜的信念。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人们追逐,首先是想获得人们的尊重,从而间接获得自尊。这种自尊并不稳定,更多是依附于外在而获得的尊重感。可是“自尊”的前提是“自”,那个自我必须是稳固、真实、纯粹的自我,后面才有稳定的“自尊”,当中存在着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寻找自我意味着在提问“我是谁?”,如果换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即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在社会担当怎样的角色。
对我来说心理咨询师是我选择的一个角色。当中我也有些不符合这个角色的信念。这里我用统观逻辑的状态去转化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我不需要成为完美的人,才进入到下个阶段。”过去我也追求完美,太过认真,并执着于细节。一直要准备好各样东西才开始推进一些事情。例如我总是把电脑、资料调试并优化好才开始工作。可这样做并不幸福,有时很焦虑。我不需要成为完美的人,才开始推进事情,进入到下个阶段,或者喜欢一个人。因为人无完人,人可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去调整完善,达到一个合适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回看自己的一生,即使可以重来,重新决定,也许能某个时段有个更好的结果,但是不是就一定合适呢,也许这个更好的决定导致后面不好的影响。这有点像塞翁失马的故事说的。进入一个阶段,也意味着个人要勇往直前,去接受人生是一段旅程,那就让它变成一段幸福的旅程。原本费尽心思的想要达到的阶段,会在心流般的努力下,不期而遇。
“我不需要完成治好自己的症状,才开始治疗。”我也曾焦虑、抑郁、沉溺过,被很多心理问题所困扰。现在好不容易能稳定站在统观逻辑的阶段去看这个世界。但是,也还会经常沉溺于游戏、IT新闻、碎片文章之中。它们有时会让我成为一种非本真的状态。可以每个治疗师都在不断治疗自己,并与自己的症状相处。就像《美丽心灵》的主角患有精神分裂症那样,问题、阴影或其它症状化作内心另一个人,一个他我。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慢慢远离自己,渐行渐远,但偶尔会因为生活当中一些事件回来,变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心理治疗师最擅长的领域就是他自身经历的问题。当我开始治疗,去发挥我的天赋去转化他人的时候,不需要等待自己完全变好,因为人无完人。当我做着治疗的事情时,我会感到幸福。
“我不需要解决完自己所有的问题,才开启职业的发展。”这个也与前面的道理一样。一个人可以有多个角色。职业的道路既有内生的部分,也有外生的部分。所有当下成为自我的努力,都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职业和事业也因此得到发展。
“我不需要很多幸运,才能成为幸运的人。”以前我觉得自己没有运气。出生平凡,没有什么资源,抽奖基本没有中奖。也许,我也没有很多幸运让成为一名显贵。但我所拥有的幸运帮过渡过了平凡生活当中的一些意外。例如,小时候溺水差点淹死,被人救了;偶尔也中过一些一等奖;骑车被车撞过,却只有一些皮外伤;在恰当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我已经拥有足够的幸运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生活中的小确幸不也很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