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又到了一年的开学期。校门口又恢复了往日的鼎沸。他们笑容灿烂,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新的课堂。每每此时,我的心中也是一阵激昂,进入社会近三十年了,曾经的校园生活离我越来越遥远,但当年的那些老师和同学却从未远离我的思念,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留在我记忆深中的那一节节的课堂之上。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怀宁久远中学度过的,它座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岗处,尽管位置偏僻,条件平凡,但升学率却不低,因为这里有最好的教书人。当时的初三学期最很关键,同学们都在忙于最后的冲刺。也就是那一年,周国勋老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周老师个子不高,看上去平和而朴实。不大的眼睛时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早读课时,班上不时有人窃窃私语,他走上课堂环视全班,目光如箭,使人不寒而栗,顿时课堂上的朗读声响亮了许多。班长说他总是带着怀疑的眼神在巡视一切。在课堂上讲学时却又眉飞色舞、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把枯燥的文字演变成快乐的音符。他善于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而形象化。比如说齐奥塞斯库的名字难记,就不妨叫做“细袄做细裤”,戈尔巴乔夫也叫做“割耳把樵夫”,用这个笑点比喻来告诉我们记忆的技巧。周老师对写作的用词造句非常讲究,他讲过一个段子,形容某个场面热火朝天的挑水抗旱场景时,不能用“直挑不歇”了之。手拿东西被烫了也不能用“烫得直丢”作罢。在课堂上常给我们读一些写得精彩的文章,当读至美妙处时大加赞赏,调侃地问我们比“直挑不歇”、“烫得直丢”哪个写得生动,引来一阵阵哄堂大笑。
虽说他带的是毕业班,但对基础知识的攻关却毫不松懈,他一贯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我们在书上去圈、点、注、划,遇到疑难问题都注在一旁,当时的问题随即解决。批评某些同学的书上常留“不毛之地”,信手翻来还飘有新书特有的油墨之香,这些都是没有下功夫学习的表现。平时烧大香,用时佛保佑,要学好语文就得从基础抓起,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稳操胜券。毕业班时间紧,周老师引导我们充分利用厕上、床上、路上、饭上的每个时间点,可以就某个文章打打腹稿,端碗看看墙上同学们刚写的佳文。初三学期学习虽然特别紧张,同学们都感到压力倍增,但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从未感到吃力,每一节课都是无比的享受,他让我们轻装上阵,愉悦地去回答人生的答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周老师如今早已退休,但仍笔耕文坛而乐此不疲。他的公众号里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时光的经典,它更像一节节无声的课堂,守候着曾经的幸福时光,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一路走过的苦乐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