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诗,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园林,或许是近段时间阅读了相关书籍的缘故吧。
据记载,那个繁华而又美好的唐代,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可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故宫、颐和园、苏州扬州那些大大小小的园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园子,唐代园子的遗址现在几乎不能看到,或者已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改造。现在的我想要再一睹那个年代的造园艺术,也只能从唐诗里领略了,不免还是有些许的遗憾。
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动乱,至隋、唐又复归统一,经济文化繁荣,诗、画、雕塑、音乐、舞蹈、园林艺术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在这些艺术发展的同时,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描写自然山水的唐诗从小便学过不少,大诗人王维的诗作生动地描写山野田园等自然风光,他的画也同样饶有诗意,被苏轼评论其创作特点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园林的许多布景与山水关系大多都参考了山水画中的设计,或许这就是园林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原因吧。
那时的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文人雅客,对于山水风景的鉴赏能力自然是很高的,或许他们会将在游山玩水之时悟出人生哲理或将自己官场失意寄情山水的快感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
这几天阅读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就有提到唐朝文人园林的兴起。例如,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著名的散文《永州八记》,与此同时他还将他住所进行改造,开垦土地、垒石、挖池、建亭......我寒假去北京学习时,最后的大作业汇报就是设计了一个为柳宗元建造的园子,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比较注重的是园林当中的山水关系还有柳宗元的个人性格。由于时间有限,那个作品无疑暴露出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如果能够再次做这个作品,我一定会对柳宗元的诗篇、那时诗文记载的造园的技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在我的作品当中。
另一位杰出诗人白居易,也是个造园艺术家,他真的非常喜爱园林,在他的诗文集中,有相当多的诗歌和文章是描写、记叙或评论山水园林的。
白居易曾先后主持营建自己的四处私园:洛阳履道坊宅园、庐山草堂、长安新昌坊的宅园、渭水之滨的别墅园。他的《吾庐》一诗中写到:
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
这首诗简单描写了他的幽深的小园子,在这个园中,他能够观赏植物、水,感受风和大地,与自然亲密地接触。诗的前两句,也提到了园林当中植物的配置关系,松树种植在门前,蜿蜒的小路两边通往幽静的住宅,在这个园子里当然还有竹林围绕着的池子。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或有或无提到造园技巧的诗句,比如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坐卧见南山”一句感觉体现出了当时造园视觉空间的设计,古人造园有些地方视觉空间设计可谓真的巧。就例如苏州沧浪亭,坐在亭中石椅中,视线向下,墙体刚好遮住了外面的一圈水池,而透过墙上的花窗却又能看到外面的水。我想这句诗就是体现了这一种设计吧,白居易坐在他的房间中,透过墙上的花窗,看向花窗外远处的南山。
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池。
白居易也在他的诗中记录了牡丹、竹子、石材等相关的素材配置而成的景观。
无论是从唐诗还是从园林中,其实都能体现出唐朝诗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以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去体会美,他们热爱山水、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一篇文章写下来,其实还是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习到的细节也很难转化成文字进行叙述。或许多多阅读些这类书籍、了解历史背景,之后能够对唐诗与园林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新的感悟。
(为了配个图只好勉强拿清代建造的颐和园的照片了,是我超喜欢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