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读书人。我认为从广义上说,读书人要满足下面两个特征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满足,
1.至少念到本科学历的。
2.有常态阅读习惯的,甚至还喜欢舞文弄墨的。
每个人成为读书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一篇文章怕是无法囊括所有的原因。可是读书的结果却是比较容易归纳的,我认为无非两种结果,同样的,好一点的读书人两种结果都得到了,不那么幸运的可以得到其中一个。
结果1,怡情:陶冶情操,增强同理心,增强抗打击能力,变得优雅有礼貌,变得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出口成章,吐气如兰,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儒者气质,温文尔雅,明礼有节。
结果2,致用:世俗意义上的致用包括找到好工作,变得富有,名利双收等等。
那么现在请回忆一下你周围的读书人们,有没有还没找到工作的或者生活非常紧张的博士毕业生?有没有满腹经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侃侃而谈却食不果腹,甚至于尖酸刻薄的人?总之就是那些满足读书人的特征,可是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有没有?一定有!
反正我身边有,不少留学生(也包括本地学生),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比如凌晨2点不懂得轻声关门,咣当一声把睡梦中的室友惊醒;比如做完饭不收拾厨房导致后来人没有办法使用厨房,也不倒垃圾,室友收拾和倒垃圾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既没责任心也没感恩之心。
还有比如博学堪比南怀瑾,口才堪比撒贝宁的,吃饭叫服务员却跟大爷似的,还顺带打响指,稍有招待不周就横眉冷对瞬间变成周扒皮的。
媒体里面也不少吧,前两天莆田系坑人的大夫,那当年都是高材生吧?
还有下毒杀室友的,那也都是读书人吧?
当然了,你身边的正面例子肯定也不少,其中也有不少读书人。我琢磨了琢磨,读书人和读书人的差距大概是因为读书的方法不同。
怎样读书才有用?
步骤一,思考。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或者目的开始读书,一定要思考。读书不思考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就像你吃饭,如果不细细品味,囫囵吞枣的咽下去,连食物是什么味道大概都尝不出。既然读了,就要把它消化掉,变成自己的。思考些什么呢?思考作者的观点你是不是同意,他的观点好在哪里,不完善在哪里。读小说时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体验一下不同的悲欢离合。
步骤二,践行试错。学到知识不实践几乎等于零。一定要把书中所学在生活中抓住机会予以实践。比如你学习了投资理财,那就去买只股票试试,用书里的方法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真的是那样?或者生活里出现了一个和你在某部小说里面看到的主角性格相似的人,你观察一下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和小说里面的主角很相像呢?这时候如果你生活中的这个人恰好做出了和小说里面主角类似的令你受伤的事情,你是不是会变得更包容一点?因为通过那本小说,你已经理解到了这类型的人的一些性格特征,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惊讶或者伤心了。
步骤三,思考,修正。很多书里的知识或者观点,到了现实中很可能是错的,或者需要更完整的界定条件,这个观点才成立。这时候就要修正自己之前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修正自己的判断,然后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这样你面前的世界才会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完整起来。比如之前读佛学,佛学一再强调避世,无欲无求的概念。我实践后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活着,就不可能真的做到这些,哪怕是大德高僧,讲经给信众的同时就已经起心动念了。发愿救众生于苦难之中,这个发愿的过程本身就是“欲”。修正后发现其实以避世的态度入世,反而是更舒服的状态,没必要压制自己的任何欲望,但也没必要把这些欲望看的太重,反而心灵通达,全身舒畅了,再也没有了做不到时的惶恐。
当我们可以不断的重复上述步骤后,我相信我们都会离到达怡情和致用的结果更近一点,哪怕每天只是一点点,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怡情、致用”的其他方法
除了读书可以达到怡情致用的目的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啊。
比如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观察他们的缺点并分析原因,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镜子。
比如经历事情,不忘初心,迎难而上,变成一个更坚强的人。
我读佛学的时候,惊讶的发现我那个平时很少翻书的父亲,每每被我和母亲嘲笑“没文化”的父亲,竟然已经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佛学。他没有读过任何佛学,却比大部分读过佛学的人都做的好,究其原因,大概是他一生大风大浪里来去,却始终没有丢弃那颗善良豁达的心。他的确不需要读太多书了,因为他早已明白这个世间最重要的那些道理。
去旅行,与当地的居民聊天,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自然的可怖与美好。
“怡情与致用“,大抵如此了,生活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你生命里发生的事情,都是老师,都是一本好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读书。
不使用正确的方法读书,真没用,一点用都没有。反而可能因为自己学识丰富而变得自满自傲,目中无人起来。
可如果用对了方法,向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你若为男子,即使没有潘安的样貌,也至少有唐寅的气质;你若为女子,即使没有沉鱼落雁之美,也有飞燕的气质。
对了,这种你带给人的感觉,叫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