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我一直秉承教学相长,学无止境,所以一边教学一边学习,积累经验。因为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及时整理,及时发现,才能减少遗憾,做得更好一点。
我以为语文教学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所有老师都共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节课都想推陈出新,标新立异,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我个人是尽量心向往之。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我一般是备课之前先看课文,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希望听到老师如何解读文本。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引入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解读要透彻,适当的补充,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延伸要广博,延长语文学习的外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乐学的状态,才能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比如古诗词教学,很多人都觉得教学生死记硬背罢了,反正考试就是这样。岂不知,学生不理解诗歌,不能体会诗歌的含义和魅力,往往最容易记错。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做足功课,我沿用的是传统的知人论世模式,诗人,背景,感情,内涵,条分缕析,希望学生爱上古诗词,我还借鉴时下最火的诗词大会,让学生尝试以竞赛的方式一比高下,增加文化自信,从骨子里渗透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其次是注重诵读,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文本的解读之前,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现在的孩子,读书能力很差,读的味同嚼蜡,或是唱歌一样,根本不会读书。所以语文课的要向传统的诵读回归,忌讳放电影似的课件语文,强调用文字感染学生,透过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和蕴含的丰富内涵。我还借鉴了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永流传节目,让学生试着唱一唱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再次是学会思考。一节语文课上我常常提出三个问题。也就是三个对话,和作者对话:你为什么写?和文中人物对话:你为什么这样做?和编者对话:这篇课文你们为什么选录?通过三个对话,学生进行思考,能够得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对文章产生好奇,从而在文本解析的啊,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学生读起来感觉深奥难懂。通过三个对话,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写闰土?先生到底想说什么?他们的理解会浅显甚至偏差太远。这时候才开始分析文本,介绍背景,抽丝剥茧般的解读,有助于加深认识。
最后是注重课外阅读。统编新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新教材专治不读书。通过今年的中考阅卷可见,中学生不读书,读死书,课外知识匮乏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刻不容缓。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把阅读的理念渗透进去。我常常再文本解读中引用经典作品,把四大名著,史记,世说新语,请进课堂,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还时不时地利用课余时间说自己最近的读书收获,像我最近两年读了很多世界畅销书,有很多感人至深,我就给学生说说这些书,比如,摆渡者,追风筝的人,一个人的朝圣,岛上书店,让学生了解世界读书的潮流和趋势,再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奖参与,奖品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一本书,这样每学期都会有很多同学参与进来,成为读书小组的活跃分子。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失误,足以引以为戒,一是回馈不够及时,缺少有力度的检查监督,学生容易耍滑头,久而久之,部分学习不自觉的同学就会敷衍了事。二是想当然的以为他们听懂了,沟通不够及时,其实他们常常一知半解,这些都是教学不够严谨认真的体现,所以,我希望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时时警醒自己,一丝不苟做好每天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