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祖庙一一娲皇宫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唐王峧山腰,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据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北齐文宣帝高洋在此开凿石室,内刻佛像,建成离宫,也就是公元550年到公元577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清又大规模的重建翻修,渐成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可是唯独没有人类,天神女娲就按照自己的模样抟黄土创造了人类。由于大地非常广袤,抟黄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娲就将一根藤条伸到泥潭中,然后举起沾满泥浆的藤条向大地挥洒,这泥点溅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的人。正当女娲为自己的发明高兴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共公与嗤尤逐鹿中原一场大战,使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间变了模样,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难过极了,他决定挺身而出拯救人类。可是,怎样才能补好残破的苍天呢?女娲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涉县凤凰山一带,是最好的炼石补天之地,于是他迅速来到这里,开始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补好了。女娲害怕天会再崩塌下来,就砍下一只大龟的四只脚,以凤凰山为中心,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的支撑起来。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繁衍,女娲也赢得人们对它的尊敬与怀念。后人为了纪念女娃,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永世享受人世间的崇拜。
娲皇宫地处三省交界,三面环山,远看就像一把太师椅,左青龙,右白虎,山体下面是奔流不息的漳河,东面是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一一将军岭。娲皇宫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现有建筑阁楼12座,房子135间 占地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个建筑群。山上部分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 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坊,山门等。山下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牌坊及女娲文化广场等。娲皇宫依山就势,结构奇特,独具匠心。主体建筑娲皇阁最具风采,依山岩峭壁修建,共分四层,高23米,每层均三面设廊。整个楼体用九根铁索系与岩壁所凿“拴马鼻”上,游客多时,楼体前倾,铁索绷直,朗朗作响,因而又被称为”吊庙”“活楼”。构思奇巧,动静结合,为中国建筑史上仅见,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志。
娲皇宫做为道观,又与民俗佛教有机结合,这在中国古建史上完全是一个杰作。在娲皇古迹之众多文物中,首推刻于峭壁上的大乘佛经最为珍贵。摩崖刻经165平方米,13.7 4万字,是我国现存刻经朝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极为珍贵,为中国第一壁经群。
娲皇宫对邻近省、市的群众有极大吸引力。相传古时候,附近村有一女子非常孝顺,冬天屋子不生火,被子凉,公公年纪大,身体虚弱,该女子就每晚自己用身体先將公公的被子暖热,再让公公盖。有长舌妇见后外传,说该女子与老公公有染,女子听到后自感羞辱,就到女娲娘娘庙前祷告,求证清白,后跳崖自尽。有好心村民见到,就用草席卷起送回家中。敲开门后,发现该女子正在堂屋做针线活,大惊,赶紧把草席展开,人已不见,只有一块匾,上写”忠孝可风”四个烫金大字。此事传遍了晋冀鲁豫四省,女娲娘娘显灵声名远播,因此,每年春暖花开的四月天,各地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日流量达数万人。这里己被评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女娲祭典”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娲皇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女娲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王贺秋201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