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比赛中,选手们排好位置,等待“啪”的一声枪响,同时起跑。抢跑者会被吹哨或罚下,一切都是那么公平。
但在人生的长跑中,没有统一的起跑线、发令枪、裁判,有的人一开始位置就超出我们一大截。
更令人沮丧的是,有些叫某思聪的熊孩子,一开始就站在了我们的目的地,朝我们坏笑。怎么办?
上一期的最后,我们说到了优势富集模型,所谓的优势,包括专业优势、个性优势和行业优势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专业主场优势。
赛场
篮球场是姚明的赛场、羽毛球场是林丹的赛场、游泳场是孙悦的赛场,跟他们比我们没有半点胜算。
但如果大家交换赛场,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在A赛场,你几乎排在人群末端,前面已是人山人海;
在B赛场,你发现的站位居然在靠前位置,回头一看,后面人山人海。
貌似这里才是对你最有利的赛场——你的主场。
所以,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个权利——可以选择赛场。
所以,你发现了吗?
虽然赛场竞争激烈,也鲜有公平,但幸运的是,我们有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赛场的权利,这个优势于人各异,可能是你的家庭背景,可能是你的先天才干或特殊技能。
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大的主场优势是什么呢?
那就是你的专业特长,那个你为之倾注了几年宝贵青春的专业。
可能有些年轻朋友对自已在学校的专业不以为然。我们来看看几个发生在身边的职场案例——
01
# 关键词:兴趣 #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位大学生,她学了五年的医学,却告诉我她要去找一个营销类的工作,理由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我问她喜欢什么,她的答复是“喜欢做跟人打交道的事”,我再问她如何能确定能做好销售,她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或许这位同学真的是未来的销售奇才,中国版的乔吉拉德,但他的选择逻辑让人扼腕。
首先,他放弃了一个毕业生最大的首发优势——五年的医学专业积累,这已经为他在这个领域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护城河,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单位,立马就将至少一半的竞争者甩在了身后,当他穿着白大褂穿梭于某大医院的走廊时,不知道自己已然是那些没有高学历、没有强大医科背景,苦苦奋斗在底层多年的医生护士们努力的目标。
她没意识到,实际上,那里才是她的主场。
而在那个叫做“销售”的赛场,她的前面,早已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她甚至需要扒开一圈圈的人群,才能看见前方的路。
02
# 关键词:珍惜 #
曾经,小林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生,被分配到家乡县级一中实习。
那时他不甘心回小城市,觉得太平淡,几个月的实习结束后,在他考虑要不要留校时,校长告诉他,他那个名额有36个在职教师在争取,都是在下属各乡镇和县城二级学校任教多年的老教师,他没有意识到,他这个小毕业生的起点居然是人家多年追求的目标制高点。
然而,总有人说——
“选自已喜欢的事有错吗?那些职业发展专家不也建议选自已感兴趣的工作吗?”
我的答案是:
第一,有时我们需要在兴趣和成功之间做出选择。
第二:“兴趣”有时并不是那么靠谱的。
兴趣是什么?
我们思考一下:人是先对一件事有兴趣再去做,还是做了之后产生的兴趣呢?除了对美食、异性和感观舒适的天性之外,其余的恐怕都是后者,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兴趣是在做了之后才产生的,比如在跑步之前,没有人是喜欢它的,因为它看起来枯燥而累人,但跑着跑着,一旦产生愉悦的体验,它就会变成一项兴趣,兴趣是一系列正面刺激的结果。
之前的兴趣有可能会改变,未来不喜欢的事也可能变成兴趣。小朋友听见音乐都很喜欢,家长以为他们有兴趣,但当真正开始学习时,会发现还是需要使用外力才能让他们坚持,我们可以将郎郎、丁俊辉、董卿的成长研究一下。
03
# 关键词:基础 #
有人会说,很多成功人士都不是在本专业领域获得成功的,比如老师出身的马云后来成为商业大亨,学医的鲁迅成为文学家。
但反过来,如果他们没有专业经历,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假设马云没有教师的经历,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阿里。鲁迅先生没有从医的经历,也不一定有后来的成就。
在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除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干劲,专业知识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实现起点超越的坚实基础,在职场站稳脚跟的最大资本。
专业和工作岗位匹配程度是影响工资收入和重要因素。
浙江省教改办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那些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部分匹配的大学生,其工资水平高出完全不匹配者14%,专业与岗位完全匹配的,工资水平高出完全不匹配者15%。除工资收入外,在晋升发展上也会受到影响,在晋升审核中,是否科班出身常常是领导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04
# 关键词:印象 #
我有一位做财务理经理的朋友,业务不比科班出身的同事差,但十多年始终未能晋升,后来得知,因为他本专业学的是动物学,领导担心如果把她放到更高岗位上,会有“先天不足”的问题。
他的案例告诉我们,要珍惜专业,用好专业。
当然,现实中的确有一些专业的没有就业优势,怎么办?
01 冷门/窄门专业
一类是所谓的冷门或窄门专业。
因为当前的需求面较窄,比如象地质、考古、特殊教育、精细化工(皮革)、历史、兽医学、小语种语言学等,这些专业虽与“热门就业”无缘,但仍然是长期存在的行业,之所以冷,说明供求已经减少,这类工作往往非常稳定,竞争不大,有时是“稀缺”的代名词,比如学语言的,如果你是学英语,分分钟钟被人替代,但如果你是小语种,比如西班牙语、泰语,还是比较吃香的。
说起兽医学,以前可能是冷门,但现在其实已经火起来了,因为宠物开始占据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了,宠物粮食都变成了一个大产业,畜医也开始变成一医难求了。
其实,绝对的冷门专业是不存在的,因为教育部门不会将某项即将被淘汰的专业技能列入大学课程。所以,只要你在专业领域坚守,在选手不多的赛道,你更容易成为佼佼者。冷门=稀缺,它很可能会为你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职业护城河。
02 万金油行业
还有一类,我们称为万金油的行业。
好像全世界都需要,但又没有一个岗位非它不可,比如英语、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计算机、社会保障、市场营销学等,这类专业就业选择面很宽,但可替代性很强,我们知道,专业能力越稀缺越有价值,那“万金油”们应如何在职业发展中如何应对呢?
举个栗子
我有个朋友就是英语专业毕业,学这个专业的人毕业除了教书当老师,好像别无去处,她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
先是教了一年书;
然后去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做培训,刚开始是英语培训,后来逐渐负责员工技能培训,成为一名人力资源经理;
再后来进入一家跨国公司DELL担任HRBP,一干就是6年,在这六年间作为业务伙伴,与外籍高管配合共事,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现在的职位是该公司某BU电CALL业务副总。
我们研究一下他发展轨迹——
首先,他换了几个行业,教育、酒店服务业和制造业。
其次,职业也有三个:教师、HR和业务副总。
再次,职位也是从职员到经理到业务高管。
但你有没发现,她每一次的跃升都与她的专业密不可分,即语言优势在每一次跃升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每一次的转换时他都多了一门专业技能——
英语
英语+HRM
英语+HRM+电CALL业务管理
我把这个叫“专业 +” 逻辑,即——
单个专业不够硬核的情况下,就用组合的力量,专业+技能,甚至+多个技能,让自已成为拥有两项以上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甚至从一个专业型人才蜕变成经营型人才。
总结:
不要对自已的专业太随便,除非你有其它让自已脱颖而出的优势。
如果没有,专业就是你的主场,它可能是你职场领先的最大底气。
本文作者:资深人力官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