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找我沟通女儿上学的问题,一见面寒暄两句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一吐为快,将近一个小时的倾听(过程几乎是没机会插话),大概听到了内容是:6岁的女儿被诊断为学习能力只有幼儿园小班的水平,沟通障碍(见到陌生人和在陌生场合不说话)几年中报了各种专注力训练,感统训练,幼小衔接及各种艺术类课程,也没见明显效果,眼见着今年要上小学,担心孩子跟不上学校的学习进度,适应不了集体生活,现已申请了休学一年,打算自己在家带,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心里也没有足够的信心,目前自己处于严重的焦虑,烦躁的情绪中,看到孩子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休学一年后孩子是否能正常上学。
在她急切的表达中深深感受到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烦乱,我轻轻问她对于孩子的这种状况是怎么想的?她立即情绪高涨起来,说自己很想不通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自己和老公都很正常,甚至智商也是引以为傲的,很不甘心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问她平时和孩子相处时是怎样的态度,她说她还是很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对她发脾气,但最近女儿很奇怪,一点小事就会不停地对她说对不起,能持续重复几个小时,让她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我问她有没想到孩子接受到她的是意识层面的感觉还是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和不甘心的情绪呢?她陷入了沉思。。。。。。
每个孩子如一张白纸般来到这个世界,学习和认知这个世界的速度快慢不一,程度也不同,这原本并不是足以影响她一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作为抚养者对孩子的成长特征回应怎样的认知和态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孩子,当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关注点只会放在孩子的问题上,带孩子去医院诊断,报各种训练课程,期望外界的力量能改造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孩子,却很少去思考除了花钱以外自己还可以做什么,所以我常常对一些家长说,现在需要接受学习教育的不仅仅只是孩子,作为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抚养者更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都说这个世上只有父母这个职业是没经过培训直接上岗的,所以该补的课终是要去完成的。
期望每个忙于接送孩子上课的家长们,在等待的间隙放下手机,捧上一本书;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不断提升,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一定比保姆式陪伴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