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WebRTC是基于点对点的,自然而然需要NAT穿越的技术,否则消息将无法传递。在WebRTC使用了ICE协议框架,里面提到了STUN和TURN两个协议,而NAT穿越实现就是由这两个协议共同协调完成的。
一、首先来简单讲讲什么是NAT?
原来这是因为IPV4引起的,我们上网很可能会处在一个NAT设备(无线路由器之类)之后。
NAT设备会在IP封包通过设备时修改源/目的IP地址. 对于家用路由器来说, 使用的是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它不仅改IP, 还修改TCP和UDP协议的端口号, 这样就能让内网中的设备共用同一个外网IP. 举个例子, NAPT维护一个类似下表的NAT映射表:
NAT设备会根据NAT表对出去和进来的数据做修改, 比如将192.168.0.3:8888发出去的封包改成120.132.92.21:9202, 外部就认为他们是在和120.132.92.21:9202通信. 同时NAT设备会将120.132.92.21:9202收到的封包的IP和端口改成192.168.0.3:8888, 再发给内网的主机, 这样内部和外部就能双向通信了, 但如果其中192.168.0.3:8888==120.132.92.21:9202这一映射因为某些原因被NAT设备淘汰了, 那么外部设备就无法直接与192.168.0.3:8888通信了。
我们的设备经常是处在NAT设备的后面, 比如在大学里的校园网, 查一下自己分配到的IP, 其实是内网IP, 表明我们在NAT设备后面, 如果我们在寝室再接个路由器, 那么我们发出的数据包会多经过一次NAT.
二、NAT的副作用以及解决方案
国内移动无线网络运营商在链路上一段时间内没有数据通讯后, 会淘汰NAT表中的对应项, 造成链路中断。
这是NAT带来的第一个副作用:NAT超时:
而国内的运营商一般NAT超时的时间为5分钟,所以通常我们TCP长连接的心跳设置的时间间隔为3-5分钟。
而第二个副作用就是:我们这边文章要提到的NAT墙。
NAT会有一个机制,所有外界对内网的请求,到达NAT的时候,都会被NAT所丢弃,这样如果我们处于一个NAT设备后面,我们将无法得到任何外界的数据。
但是这种机制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如果我们A主动往B发送一条信息,这样A就在自己的NAT上打了一个B的洞。这样A的这条消息到达B的NAT的时候,虽然被丢掉了,但是如果B这个时候在给A发信息,到达A的NAT的时候,就可以从A之前打的那个洞中,发送给到A手上了。
简单来讲,就是如果A和B要进行通信,那么得事先A发一条信息给B,B发一条信息给A。这样提前在各自的NAT上打了对方的洞,这样下一次A和B之间就可以进行通信了。
三、四种NAT类型:
RFC3489 中将 NAT 的实现分为四大类:
Full Cone NAT (完全锥形 NAT)
Restricted Cone NAT (限制锥形 NAT ,可以理解为 IP 限制,Port不限制)
Port Restricted Cone NAT (端口限制锥形 NAT,IP+Port 限制)
Symmetric NAT (对称 NAT)
其中完全最上层的完全锥形NAT的穿透性最好,而最下层的对称形NAT的安全性最高。
简单来讲讲这4种类型的NAT代表什么:
如果一个NAT是Full Cone NAT,那么无论什么IP地址访问,都不会被NAT墙掉(这种基本很少)。
Restricted Cone NAT,仅仅是经过打洞的IP能穿越NAT,但是不限于Port。
Port Restricted Cone NAT,仅仅是经过打洞的IP+端口号能穿越NAT。
Symmetric NAT 这种也是仅仅是经过打洞的IP+端口号能穿越NAT,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和Cone类型的NAT的区别,它对外的公网Port是不停的变化的:
比如A是一个对称NAT,那么A给B发信息,经过NAT映射到一个Port:10000,A给C发信息,经过NAT映射到一个Port:10001,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我们服务器根本无法协调进行NAT打洞。
至于为什么无法协调打洞,下面我们会从STUN和TURN的工作原理来讲。
四、STUN和TURN的实现:
- STUN Server主要做了两件事:
接受客户端的请求,并且把客户端的公网IP、Port封装到ICE Candidate中。 - 通过一个复杂的机制,得到客户端的NAT类型。
完成了这些STUN Server就会这些基本信息发送回客户端,然后根据NAT类型,来判断是否需要TURN服务器协调进行下一步工作。
我们来讲讲这两步具体做了什么吧:
第一件事就不用说了,其实就是得到客户端的请求,把源IP和Port拿到,添加到ICE Candidate中。
来讲讲第二件事,STUN是如何判断NAT的类型的:
假设B是客户端,C是STUN服务器,C有两个IP分别为IP1和IP2(至于为什么要两个IP,接着往下看):
STEP1. 判断客户端是否在NAT后:
B向C的IP1的pot1端口发送一个UDP 包。C收到这个包后,会把它收到包的源IP和port写到UDP包中,然后把此包通过IP1和port1发还给B。这个IP和port也就是NAT的外网 IP和port(如果你不理解,那么请你去看我的BLOG里面的NAT的原理和分类),也就是说你在STEP1中就得到了NAT的外网IP。
熟悉NAT工作原理的朋友可以知道,C返回给B的这个UDP包B一定收到。如果在你的应用中,向一个STUN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后,你没有收到STUN的任何回应包,那只有两种可能:1、STUN服务器不存在,或者你弄错了port。2、你的NAT拒绝一切UDP包从外部向内部通过。
当B收到此UDP后,把此UDP中的IP和自己的IP做比较,如果是一样的,就说明自己是在公网,下步NAT将去探测防火墙类型,我不想多说。如果不一样,说明有NAT的存在,系统进行STEP2的操作。
STEP2.判断是否处于Full Cone Nat下:
B向C的IP1发送一个UDP包,请求C通过另外一个IP2和PORT(不同与SETP1的IP1)向B返回一个UDP数据包(现在知道为什么C要有两个IP了吧,虽然还不理解为什么,呵呵)。
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B收到了这个数据包,那说明什么?说明NAT来着不拒,不对数据包进行任何过滤,这也就是STUN标准中的full cone NAT。遗憾的是,Full Cone Nat太少了,这也意味着你能收到这个数据包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没收到,那么系统进行STEP3的操作。
STEP3.判断是否处于对称NAT下:
B向C的IP2的port2发送一个数据包,C收到数据包后,把它收到包的源IP和port写到UDP包中,然后通过自己的IP2和port2把此包发还给B。
和step1一样,B肯定能收到这个回应UDP包。此包中的port是我们最关心的数据,下面我们来分析:
如果这个port和step1中的port一样,那么可以肯定这个NAT是个CONE NAT,否则是对称NAT。道理很简单:根据对称NAT的规则,当目的地址的IP和port有任何一个改变,那么NAT都会重新分配一个port使用,而在step3中,和step1对应,我们改变了IP和port。因此,如果是对称NAT,那这两个port肯定是不同的。
如果在你的应用中,到此步的时候PORT是不同的,那么这个它就是处在一个对称NAT下了。如果相同,那么只剩下了restrict cone 和port restrict cone。系统用step4探测是是那一种。
STEP4.判断是处于Restrict Cone NAT还是Port Restrict NAT之下:
B向C的IP2的一个端口PD发送一个数据请求包,要求C用IP2和不同于PD的port返回一个数据包给B。
我们来分析结果:如果B收到了,那也就意味着只要IP相同,即使port不同,NAT也允许UDP包通过。显然这是Restrict Cone NAT。如果没收到,没别的好说,Port Restrict NAT.
到这里STUN Server一共通过这4步,判断出客户端处于什么类型的NAT下,然后去做后续的处理:
这4步都会返回给客户端它的公网IP、Port和NAT类型,除此之外:
a) 如果A处于公网或者Full Cone Nat下,STUN不做其他的了,因为其他客户端可以直接和A进行通信。
b) 如果A处于Restrict Cone或者Port Restrict NAT下,STUN还会协调TURN进行NAT打洞。
c) 如果A处于对称NAT下,那么点对点连接下,NAT是无法进行打洞的。所以为了通信,只能采取最后的手段了,就是转成C/S架构了,STUN会协调TURN进行消息转发。
- TURN Server也主要做了两件事:
a) 为NAT打洞:
如果A和B要互相通信,那么TURN Server,会命令A和B互相发一条信息,这样各自的NAT就留下了对方的洞,下次他们就可以之间进行通信了。
b) 为对称NAT提供消息转发:
当A或者B其中一方是对称NAT时,那么给这一方发信息,就只能通过TURN Server来转发了。
最后补充一下,为什么对称NAT无法打洞:
假如A、B进行通信,而B处于对称NAT之下,那么A与B通信,STUN拿到A,B的公网地址和端口号都为10000,然后去协调TURN打洞,那么TURN去命令A发信息给B,则A就在NAT打了个B的洞,但是这个B的洞是端口号为10000的洞,但是下次B如果给A发信息,因为B是对称NAT,它给每个新的IP发送信息时,都重新对应一个公网端口,所以给A发送请求可能是公网10001端口,但是A只有B的10000端口被打洞过,所以B的请求就被丢弃了。
显然Server是无法协调客户端打洞的,因为协调客户端打得洞仅仅是上次对端为Server发送端口的洞,并不适用于另一个请求。
最后的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NAT打的洞也是具有时效性的,如果NAT超时了,那么还是需要重新打洞的。
作者:涂耀辉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84e8c78ca61d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