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等。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阳春三月,当王羲之邀请朝中名流四十多人,在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赏春作乐。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世传《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北方各胡族率军攻晋,在平城歼灭十万晋军,攻入京师洛阳,西晋就此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扶持下逃亡江南并正式称帝,史称东晋。于是有救驾之功的“琅琊王氏”成了东晋炙手可热的豪族。可以说当时司马家的晋王朝有一大半都在琅琊王氏手中。被世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羲之,人所共知他是“书圣”,但其实王羲之可是武职,官拜右军将军,故后人称之为王右军。在显赫家族光环的照耀下,一直平步青云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然而出身贵族志存高远的王羲之,自然不安于偏安江表,统领千军万马北伐中原成了他心中的宏愿。而在此背景下的兰亭集会,与其说是单纯的上巳节聚会,不如说是讨论北伐的秘密军政会议。
先看兰亭聚会出席的名仕们,都是军政大佬。除了军区司令和会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琅琊王家代表王羲之以外,代表乌衣谢家的司徒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左司马孙绰;行参军徐丰之;前馀姚令孙统;散骑常侍郗昙;镇军司马虞说;行参军曹茂之;镇国大将军掾卞迪等人。可以说当时东晋朝廷的决策人物基本全部集合。
如果说这些人从各地聚集到兰亭只为了喝酒,恐怕是不太可能的。
北伐无望,徒存曲水流觞
这些军政大佬在一起讨论的是什么,已经无迹可寻,但是结果肯定和王羲之内向所期望的差距甚远。也难怪,满腔报国热血的王羲之遇到了内部腐败毫无大志的东晋朝廷,自然是备受打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之中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现实的无奈下,王羲之只能一边饮酒,一边赋诗,足以酣畅地抒发心中情感,就着和风习习,翘首仰望宇宙的宏阔,低头俯视席间各位庙堂高官,感天地之阔,人生苦短,生死无常,俯仰之间,赋诗作序以抒胸中块垒。
于是【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兰亭雅集之后一年,又到了上巳节,王羲之旧地重游,展开《兰亭序》,临写数十遍,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气韵了。六天后,王羲之辞官而去,带着家眷,带着他的满腔热血和遗憾,悄然归隐,从此世上再无右军将军,只有“书圣”之名流芳百世。
消失的《兰亭序》
据说,王羲之对自己所做的《兰亭序》非常满意,将其作为了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七世孙王法极(智永和尚)手中。智永圆寂时,便把这一墨宝传给了徒弟辩才。
辩才深知《兰亭序》的价值,一直小心保管、讳莫如深。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个名叫萧翼的落魄书生。二人攀谈之下发现彼此甚为投机,无论琴棋书画皆有不俗见解,于是结为挚友。
在一次谈论书法时,萧翼说自己藏有二王真迹,便拿出来与辩才欣赏。辩才看后大加赞赏,兴奋之下也拿出了智永传给他的《兰亭序》真迹,想分享给好友萧翼。萧翼仔细观察一番后故意说这个是赝品。于是引起二人一番争论后不欢而散。
萧翼趁辩才不在之时原路返回,请小和尚打开房门,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了。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将《兰亭序》和和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走了。
萧翼走后派人传信给辩才,说明自己是受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御史官员,奉皇上旨意,前来取兰亭帖。现兰亭帖已到手,就此与大师道别。辩才听后,当场昏倒在地。
萧翼将《兰亭序》带回长安后,唐太宗欣喜若狂,给萧翼升官封赏后还赐给辩才谷物三千石。不过辩才因此事大受惊吓,一年后便去世了。萧翼也因此事深感内疚而抱憾终身。
那么后来《兰亭序》归于何处呢?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烧毁说
东晋灭亡后,萧衍建立了南梁王朝,世称梁武帝。梁武帝尤其钟爱王羲之书法,曾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后来他还令人从王羲之每页作品中挑选出一个字,编纂成韵文,制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字文》。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在萧衍在位的几十年里,共搜集到的“二王”书法作品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即便其中不少赝品,也会有大量真迹。然而这批古籍却也难逃浩劫,公元544年,西魏军围住江陵,梁元帝见大势已去,出门投降前,放了一把火,把梁朝搜攒了五十年的各种王字,连同图书十四万卷全都烧毁了。其中很有可能就有《兰亭序》的真迹在内。
昭陵说
据史书记载:后来李世民在遗诏里宣布,自己死后要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一同葬于昭陵。然而天道好轮回,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温韬【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太宗的昭陵亦不例外。
但让不解的是,在温韬的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史学家由此推断,唐太宗并没有用《兰亭序》陪葬,而是将其传给了同样喜欢书法艺术品的儿子李治。
乾陵说
唐太宗钟爱王羲之书法,连身边侍奉他的武则天也深受影响。到后来李世民临死时想让李治把《兰亭序》陪葬在昭陵,但是李治却把这篇无价之宝留给了自己最爱的女人武则天。于是《兰亭序》的真迹很有可能作为陪葬品被埋入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深处。
诡异的是,唐代皇陵共有十八座,温韬一共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突然风雨大作,遂无功而还。所以后世人们相信,《兰亭序》的真迹就埋藏在还未开掘的乾陵之中。
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为了探索《兰亭序》真迹,强烈建议挖掘乾陵,然而出于对文物保护被周总理拒绝“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那么《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里,依然藏在历史的谜团里供后人发掘。
《兰亭序》后世版本之谜
《兰亭序》作为书法史的巅峰之作,版本相当复杂。但任何一个摹本都不可能全面的展现兰亭序的真实面目,但古今书家们为了追寻兰亭序的本意,都在不遗余力的还原着《兰亭序》的神韵,可谓各有特色。
神龙本
启功先生在《兰亭帖考》一文中说“所谓摹搨的,是以传真为目的。今存《兰亭帖》唐摹诸本中,只有神龙半印本足以当得起。”
此本传为唐代内府搨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首与卷尾处,各钤有“神龙”二字小印左右各半,后世称其为"神龙本",该摹本因使用双钩摹搨法,从笔法的细腻程度、墨色的浓淡变化、点画的位置、章法的疏密等方面来看,均优于其它传本,为公认最忠实于原作的版本。
天历本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褚遂良本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定武本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您认为哪个版本的《兰亭序》最佳?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并留下您的看法。
ps: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