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故居思路遥
原创作者:王清华
隆冬里的陕北,苍茫荒凉,汽车在颠簸的山路中蜿蜒行进,目之所及都是皲裂开的黄土地。车厢里呼呼地吹着暖气,试图抵挡住窗缝里钻进来的寒风,即便如此,靠窗的半边身子,依然能感受到山风凛冽刺骨。汽车转了几个弯,路过了一条河,在一排窑洞前戛然而止。
这所窑洞,就是路遥生前居住的地方。一排三孔窑洞,古朴,简单,与背后的黄土山浑然一体。窑洞前,立着路遥先生的雕塑,右手插在裤兜里,左手夹着香烟,皱着川字眉,凝重地望着远方。背后的屋顶上,杂草丛生,门前挂着成串的干辣椒。虽是首次来到这里,眼前的场景,却并不陌生。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常常描写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路遥故居所在的延川县郭家沟村,便是书中“双水村”的原型,从书中穿越到现实,如梦似幻。
路遥,是我最为感激敬重的作家。他笔下的世界,是我在人生谷底时的精神支柱。读《平凡的世界》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在报社做记者,从郊区的学校来到省会市中心,毕业于非新闻专业,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讲着蹩脚的普通话,租着拥挤的合租房,不懂流行与时尚,不谙世事,素面朝天。在我身边的同事,科班出身,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出入高端场所,完美地写就一篇篇优秀的新闻稿件。那段时期,我就有了很强烈的自卑、自尊和受挫感。那时候,读《平凡的世界》特别有代入感,尤其是少年求学时期的孙少平,感觉我就是少平,但那种感觉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莫名感到很温暖。
通过路遥的笔触,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有着自尊和热情,带着倔强和梦想的农村孩子,在为改变命运坚强而自尊地奋斗着。孙少平给予我的陪伴和力量,一直伴随到现在,那种奋斗的热情,面对苦难生活的坚强,那种面对不被理解的孤独又不去诉说的释然,那些难以言说心绪最终化为的隐忍,也成为了我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想,这也是《平凡的世界》给予我们“农村青年”最好的礼物,路遥的笔触如此细腻又锐利,就如同自己千回百转的心事被他一眼看穿又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给予一种陪伴的力量,让你认定,暂时的不如意和痛苦是成长途中的必经之路。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夜行。
路遥先生对我的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高考失败了2次,考研失败了3次,次次与梦想以毫厘之差失之交臂。这种失败不是轻描淡写地落榜,而是锥心刺骨的绝望,甚至一度陷入暗无天日的自我怀疑。当第三次考研失败后,我心灰意冷,一度不想再继续考学,那段兼顾工作和考研的回忆紧紧扼住我的咽喉。二十几岁,本当水灵灵的年纪,却一下子跌进了时间黑洞,变成了一副苍老颓废的模样。
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整理书架时又看到了《平凡的世界》,一时感慨良多,坐下来重读,心底向上的力量又慢慢地积累了起来。失学的少平,像极了那时的我,但他在煤矿中依然忘我地读书,甚至他不为世俗的考学,而是纯粹享受知识的愉悦,这给我当头一棒,令我羞愧难当。与少平相比,我的境遇,简直好太多。放着那么好的求学条件不去奋斗,简直是天理难容。那次阅读,我仿佛也成为了书中的某些人,并看着故事的主人公各自走向了自己的结局。我平静地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仿佛拥有了重生的希望和力量,随即打开了考研英语的真题。
也就是这一年,第四次考研传来好消息。我如愿来到陕西读研,跟着最敬仰的周老师学着最喜欢的专业。也离路遥生活过的地方,更近了一些。路遥把《平凡的世界》写作背后的故事,收录到《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书中,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一天俩馒头一碗稀粥,写书至凌晨仅有一只老鼠为伴,深夜里的彷徨,写作中的痛苦,无数次激励着我---文字是值得敬重的。这些年,我重拾文学梦想,写作路上获得的一些点肯定和鼓励,也都是拜路遥先生所赐。
脚下的黄土地,是生养路遥的故乡,小说里的神仙山,原型是路遥故居对面的小山坡,半山腰还存留着古时留存下来的小庙,如今,已经破落得不成样子。或许,多年前,路遥凝望着贫瘠的陕北土地,望着黄土坡上的小庙,在草稿纸上写下“神仙山”三个字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构建的文字世界,会对许多年后的年轻人有过怎样的影响。路遥虽已离开了我们,在蓝天白云处永存,但他用尽全部的力气写下的文字,却温暖和改变了那么多的人。
路遥,已经将他的灵魂注入到字里行间,他是坚韧勤劳的孙少安,是热血向上的孙少平,是勤恳坚强的孙玉厚,是润叶的宽厚善良,是晓霞的热情纯真,是双水村岁岁年年的草长莺飞,是每一个主人公心底微妙的悸动和眼底涌动的波澜。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感动着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去找寻自己奋斗的青春和憧憬的未来,在陕北大地上,在祖国大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