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小荤。藏客资深领队之一,曾为日语翻译,从上海本地的人文徒步,无目的的流浪,到暴走大藏区,踏入旅行的圈子。身为领队的她,对队员贴心,负责。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每个队员。荤荤说“相识就是缘分,能同行就是最大的幸运,感谢遇见你们,感谢有幸能把我眼中的西藏分享给你们!”
01/阿里去多少次都不会腻
关于西藏,关于阿里,我有话说
我对阿里最初的印象,其实来自于毕淑敏写的《阿里》这本书。这本书里头有一段话一直吸引着我:
阿里,阿里,高原上的人们把这两个字像口头禅一样呼唤着,其实,它不是汉语,也不是地方语,没有人深切追究过它的含义,仿佛约定俗成。
爸爸是最早到达阿里的军人。他们奇怪这块中国最高的领土,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名字。一位老者告诉我们,“阿里”是一句古藏语,就是在现在藏文中,也没有这个词。
原来,我们每天念叨无数次的阿里,竟然是一个早已消亡了的词汇。它是怎样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
“阿里是什么意思呢?”
“阿里的意思就是‘我的’,‘我们的’。”
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未定国界。有一天,要正式勘定边界了,也就是说,在高原上打下第一道篱笆。中国的代表骑着骏马在高原上飞驰,告诉游牧的人们:明天若是有外国人问起这片土地的名字,就告诉他,这里叫做“阿里“。消息在高原上以风暴一样的速度传开。第二天,正式勘定边界了,牧民们异口同声地呼唤:阿里!阿里!”
对于阿里,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念执着,一念阿里”。阿里是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那里的美,那里的神圣,需要我们一次又一次去遇见。
那个被称为 “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灵魂回故乡”的地方就是阿里,我这么跟这次小伙伴们讲。小伙伴们里头,很多人是第一次进藏,也许很多人对西藏的印象停留于拉萨,而对拉萨之外的区域几乎是一无所知。
沿着中国最美的边境线一路向西去发现极致的风景。一开始,阿里恶劣的自然条件确实让小伙伴们隐隐担心,但是因为海拔每天是逐步爬升逐步适应的过程,再配合沿途高标准的住宿保障,以及每天对每个小伙伴的心里建设,慢慢的,大家都慢慢适应了海拔,直到后来越来越会玩,越来越放的开。
短短十天的相处,我们之间有了感情,有了友谊,有些小伙伴还约着说要再一次出行。也许,一次旅行,除了眼看了风景外,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才是最大的收获。以前听说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而现在,我想说的是,最重要的是那个或者那群对的人和你一起看沿途的风景。
此行的我们是一个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组成的16人队伍。虽然我们队伍的年龄跨度很大,从52年的退休老教师到00后爱画画的小菇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愉快地玩耍到一起。对于作为领队的我而言,时隔近一年后,再次带阿里南线,确实路上的很多状况没有掌握及时,但很感谢小伙伴们给我这个上了年纪的美少女很多的理解和支持,有你们真的挺好。
02/每一个人都有故事
➤周老师,退休老教师
周老师是第一次进藏,刚开始的几天有点头疼,我甚是担心。毕竟沿途还要在珠峰和纳木错这两个高海拔区域过夜,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可不能掉以轻心,且条件艰苦。整个行程中,每天我都给小伙伴们检测血氧,血氧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具有参考意义。我记得有好几次,老师的血氧低到六十几,虽然只是一时数据,但老师很好地调整状态适应海拔,让两辆车来回服务的我省心很多,感谢老师全程的给力。
➤陈老师,没有解不了的数学难题
陈老师是个户外达人,去了很多地方,爱好潜水登山。当他娓娓道来他的旅行经历的时候,我相信,小伙伴们除了感叹他的勇敢,更是羡慕他的潇洒。对于藏区,他虔诚地尊敬着,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行走在大喜马拉雅区域。我想对老师说,下次你要是再去哪儿玩,提前发个通告,我(们)也想跟着一起玩。
➤陆姐,充满爱心的大姐姐
陆姐也是第一次进藏。她是一个爱玩,也爱拍照的姐姐。她是一个特别贴心的姐姐,经常在我忙到忘记师傅是否吃过饭的时候还记得师傅。她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姐姐,在出团期间,她多次叮嘱我,等回程拉萨告诉她公益的联系的方式,因为她要给西藏需要帮助的小孩捐助文具衣服等。散团回到拉萨后,我介绍陆姐和负责公益项目的同事认识,我想她的爱心一定会传递到需要帮助的人那里。
➤陈哥,热线的摄影达人
陈哥是一个摄影发烧友,也是藏客的老朋友。去年的7月底左右,他已经跟着藏客走了一次阿里南线,而这次来他是来弥补遗憾的。路上的每一次停车,陈哥几乎是第一个冲在前面,然后陈哥几乎又第一时间将美照分享出来给小伙伴。感谢路上一路上为我们捕捉每一处美丽的风景。
➤linda姐夫妻俩,最美的陪伴在路上
linda姐已经多次进藏了,在04年左右曾经第一次进藏。一路上,也许她是最能体会阿里线的艰苦和变化。相比于之前,现在走这条最美国境线上的我们是很幸福的,因为南线已经全通柏油路了,并且沿途的住宿标准提高了很多,相对以前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因为之前就和Linda姐一家人认识,所以我习惯称呼linda姐爱人为“乐乐爸爸”。他是第一次进藏,记得第一天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笑着说是陪爱人重游西藏。Linda姐“反驳”说是陪第一次进藏的他游西藏。他们一路上互相扶持,有linda姐的地方,就会有乐乐爸爸的身影。也许这就是最长情的陪伴,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禹墨和白杨,多年老友同出游
他们是东北人,一口东北哪疙瘩的浓浓口音,听着可亲切,可有意思了。白杨曾经在12年的就进藏了,而禹墨则是第一次进藏。禹墨说就想30岁之前来一趟西藏,于是白杨就陪她来了。此行的其中一天刚好是禹墨的生日,我们在日喀则给她准备了一个蛋糕,所有祝福都在里面。人生得一这样可以陪着自己说走就走的朋友,足矣。
➤佩玲和晓群,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她俩是发小,都是第一次进藏。因为他们来自广东,第一天我对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广东人是不是真的什么都吃吗?这条路上可多野生动物了!”因为这个问题,全车人都笑得沸腾了。他俩一路上可爱玩了,各种公路照,各种集体照都有他们的身影。佩玲后来说,感觉这次阿里之行的延续感好强,感觉一直还在西藏。我想,有一天,相逢的人还会在西藏再相逢。
➤赵麻麻和爱画画的女儿
赵麻麻和女儿来自北京,麻麻趁着女儿的暑假时间带着孩子来西藏。女儿是一个爱画画的女儿,走到哪儿都拿着相机记录着眼中的美景。对于过完暑假就上高中的女儿来说,也许这是一份极有纪念意义的初中毕业旅行。我相信,路上的很多景,最终会落在笔上,变成画。
➤何麻麻和爱摄影的女儿
何麻麻和女儿来自南京。今年女儿考上大学,带着女儿来了趟西藏。而女儿很早之前就喜欢西藏了,很多关于西藏的历史、书籍如数家珍。麻麻沿途的状态在某些天虽然一般,但是全程也是顺利完成,对于她来说,也许来西藏可能就这一次,但我相信这并不绝对;但女儿说,她以后肯定还要来很多次。西藏总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让来过的人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怀念,然后再来。
➤张茜和孙敏,一起旅行的老朋友
她俩也是多年的老友,之前去过林芝,这次约着一起来阿里。她们一路上一直坐在车子的最后一排,遇到搓板路时,后排的她们应该特别难受。但是一路上,她们很少向我抱怨。她们也是团队中相对低调一对小伙伴,每到一个点,默默地拍照,默默地看风景。作为领队的我在时机允许的情况下,总要用相机记录下别样的她们。高挑的孙敏,红唇的张茜,在我的镜头下显得那样的特别。
我们就是由这十六个小伙伴组成的友爱团队。虽然因为雨季,我们路上不能如愿地看到很多景色,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相信,我们有了再一次回西藏的理由。山一更,水一更,花开叶落。我相信,相逢的人会在西藏再相逢。感谢这一程有你们。
03/用生命拍照的我们
➤在路上,我们为了拍照,尝试了各种姿势
在路上我们偶遇到了望果节
尝一口青稞酒
丰收的喜悦会不会都在酒里?
▼
路上经过的骑摩托车的藏族大叔
被“邀请”和我们一起合影
▼
在扎达日落里集体多角度
多机位不放过一个极致瞬间的我们
▼
我们是幸运的
在日落时分见到了珠峰的真容
▼
抵达塔钦的那一晚
虽然神山遮羞没有出来见我们
但是我们吃一顿难忘的头灯晚餐。
▼
我们一起爬上了古格
那一刻我们都是“古格的王”
▼
我们在1314路碑那儿
拍了“一生一世”的装逼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