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在太行山深处王金庄的老农民李彦国,出生在贫穷的1960年。他头脑灵活却一辈子认真又实在。土地是他一辈子的情结。
2017年,他发现在简书平台上写作优势多。网络可以把深山沟里的事传遍天下。他的文字引起了社会某些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吸引了包括: 王金庄的“神”,涉县的贺献林局长;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香港乐施会;简书写作平台合伙人著名企业家亿万富翁蒋坤元老师为代表的广大作家群体;……
大家都为李彦国的文字着迷,他也随之成为各路“神仙”的朋友 。通过李彦国的文章,外界也对王金庄这个历史文化名村格外关注起来。
李彦国是教语文的,写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作文教学,为了给同学们树立榜样,敢于写、勤于写。随着王金庄申遗工作的步步推进,他的侧重点逐渐由作文教学向乡土文学转移,向王金庄申遗工作文字资料储备方向转移。
李彦国做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不论代课、民办还是国办教师,不论工资多少,工作态度是一样的。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因为他的工作态度和成绩,关系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学子的前途和命运。
二、他的一生大多在补空代课,主业务农,代课是副业,一天挣一块钱贴补家用。他的一生又是赶着毛驴种一辈子山地的一生。所以他的文字带着浓浓的“驴粪蛋”味道。
三、李彦国是农民的儿子,父母亲的勤劳俭朴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那就是一日不可闲着。他要把智能和体能都发挥到极限,时间也利用到极限,他想通过文字告诉后世子孙,只有勤奋,才能完成老天爷赋予的历史使命。
从容小主将用纪实文学加小说这种体裁,将李彦国的文字进行整合。用真实与艺术加工,以太行山深处王金庄李彦国为主线。将一个普通的农民做着不平凡的事情呈献给读者和李彦国的后代们。
李彦国跟那个曾说出“我不慌不忙地叙述着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的刘亮程一样,很有耐心地在书写着自己的村庄,书写着自己的土地情结。
李彦国在他的王金庄,和他的驴子一起,深刻地坚守,执着地守望着700多年的乡土文化。
李彦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作家,一个将乡村的诗意与文化内涵呈现给世界的一个作家。这个梦并不远。网络已经将世界变成地球村,李彦国的愿望就是将站在脚下的土地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为之疯狂。
王金庄是全球闻名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正在等待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组织考察之际。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延迟了王金庄申遗的脚步。李彦国心急如焚,但面对国际大形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别人在牢骚满腹的时候,他却仍在默默地为王金庄申遗继续工作着。
故事从一场戒烟开始。西太行人原军鹏是李彦国在简书平台写作的好友,两个人都是“大烟鬼”,由“戒得新生”开始,两个人有了一场比赛,不久也有了一阶段的结果。
李彦国用坚强的毅力熬战烟瘾,忙于日常写作和《王金庄地名志》编写和修改工作推进中,他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赢得了文友和乡亲们的赞叹。而他对原军鹏戒烟的帮助方法,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李彦国是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团队认可的人才,是孙教授团队的得力助手,王金庄资料核对整理和记载工作的本地中坚力量。他做的工作,不仅是让一个村庄恢复记忆,也在给世界奉献一份宝贵的农村史料。他坚定总结王金庄的决心,令人惊叹!
李彦国自成体系的散文七大系列作品: 毛驴-道路-梯田-村民-作物-石头-水利。 就是对申遗工作最好的文字基础资料。李彦国是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和记录者。
李彦国习惯处处有思索,处处有总结。除了王金庄文化,他还在自我矛盾中挣扎。
难以割舍的土地情结,因贫穷他却提出了一个背叛性的人生口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17岁留校担任代课教师,一天挣一块钱,却认为是跳出了山门。两个儿子进城买房,娶妻生子,候鸟般一年春节回家见上一面,连土地毛儿也不再摸上一把,倒让李彦国作难起来。种不了又丢不得。明知不种也饿不死,却不愿荒掉曾拯救过他生命的土地。曾夜里戴上矿灯奋战了个通宵达旦,只是不想让土地荒芜。王金庄,终于有了候鸟般的下一代,然而,他则必须在这里继续艰难生存下去。
生命,在渐渐地衰竭。他,干不动了。面对就要撂荒的梯田。心里像翻倒了五味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等待结果。
小孙孙李鹤轩既是李家未来,也是王金庄未来,传承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是李彦国对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思考。
土地,祖祖辈辈遗留下的土地,永远在。
本文引用了李彦国和相关人物文字资料,重在展示李彦国在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传承及文学方面的真实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