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龙虾》(英语:The Lobster)中,单身是一种罪,必须被安排到饭店与其他男女配对,如果无法在45天内找到另一半,将失去身为人类的资格,变成一种动物。柯林法洛饰演一名失意的单身男子大卫,在配对失败后逃亡到森林里,遇到了单身反抗军。
反抗军的生活不同于电影里的社会常规,蕾雅瑟杜饰演的反抗军首领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恋人关系,情欲交流或暧昧的互动也不允许发生,即使是舞会,每个人都只能独舞,借以避免亲密的肢体碰触。一但有人违反规定,将处以极刑,例如:逮到有人「接吻」,将用刀片削去两人的嘴唇,再强迫两人流着鲜血亲吻对方。好不容易逃离配对压力的柯林法洛,却在森林中爱上了同是反抗军,由瑞秋怀兹饰演的近视女,两人的命运因为相爱而遭受威胁⋯⋯
在表现手法上,电影并没有用人物对白去论述或提出质疑,而是创造出一个不容许争议出现的世界,专注呈现每个角色在体制扭曲下产生的各种反应。除了强制配对之外,按照故事设定,「性向」是一种选择,而你只能在「异性恋」或「同性恋」之间选一种;是否拥有「共通点」是两人在一起的关键,当你爱上一个盲人,你也应该把自己弄瞎;「小孩」是一种工具,用来帮助调解关系不融洽的情侣⋯⋯等等,借以嘲讽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
老实说,观看电影前半段时,我本原以为故事所描绘的是现实社会对单身者的歧视,当主角加入反抗军后,才发现原来故事刻意安排两种极端的社会型态,让人发现,所谓集体暴力,不只是加诸在单身者上,当群体价值企图去限制、剥夺个人的话语权时,各种人性的怪诞和丑态都浮上了台面。让人不禁重新去思考,我们对家庭、爱情或婚姻的看法,究竟是出自内心,还是社会所给?
跳开电影之外,我们知道不论选择单身也好、有伴也好,结婚也好、不婚也好,这些都是个人私领域的行为,当你想独处时,就该有独处的权利,国家不能用法律干预你;爱上了谁,就大声告诉他吧!社会不该说三道四,因为批判别人的感情是愚蠢的,用社会力、政治力去钳制个人的感情态度也是荒谬的。可惜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将自己对爱情与情欲的想像强加在别人身上。
以女性的婚姻关系为例,传统社会多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观念,认为「家庭」是女性最好、也是唯一的归宿,塑造出「感情终途必须走入婚姻」等刻板的童话式幸福,好像身为女人就该拥有盛大的婚礼与圆满的婚姻生活,如果落得单身下场就因此显得「孤单可怜」;反过来说,越来越多被认为比较进步的「新时代女性」除了倡议女性自主,时常提出「婚姻是父权结构下的骗局」等论点之外,却也过常常过度渲染「单身」的美好与可贵,乍听之下,好像单身,就代表你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以及「自由」,能够活得更丰富、更快乐。
然而事实上,无论单身、同居或结婚,都只是个人选择,即便走进婚姻,也不代表你的自主权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不代表你的人生从此只能专注在家庭,更不代表你将从此丧失人生其他可能性。简而言之,任何人都不该因为「单身」、「结婚」、「离婚」或其他感情状态而被贴上标签,或是承载另一个人对感情的想像。
近期一名艺人宣布离婚消息之后,网路上掀起了一波「恭喜潮」,恭喜她识破婚姻的枷锁,恭喜她不盲从这个世代对婚姻跟真爱的追求,恭喜她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 ,这些听起来少了些同理心的「恭喜」,有多少偷渡了自己对爱情的想像,又有多少是在别人的故事中,高抬自己的信仰,不禁让人想起《单身动物园》所嘲讽的主题,人们总是善于简化别人的感情,殊不知任何一段关系里,凡是出于自愿所做的决定,都有被尊重的必要。
电影的结尾,柯林法洛拿着刀顶着眼球,思索究竟要不要戳瞎自己,借以换取瑞秋怀兹的认同。
“love is blind”
这一幕恰巧给了电影相当好的注解。
然而,盲目的并不只是爱情,而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究竟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有多少真正发自内心,又有多少来自集体化的幻觉。
但愿在真实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别忘了,性向、爱情、家庭⋯⋯并没有所谓的单一最佳解,而是由千千万万种型态与样貌所组成,没有谁的爱情该被放上神坛瞻仰,也没有谁可以去定他人在感情中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