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去年在当当网上闲逛时,打包回来的一摞书中的一本,《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看书名就叫人怀疑:人类发展千万年,选择哪条主题线来论说,怎么个“简”法,才能给咱讲明白阿。作者是个七零后小生,号称历史学专家,文科男来着,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中就是咬文嚼字,文绉绉又无实用意义的存在。这伙计还是以色列人,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宗教圣地,以及新闻联播里但凡讲到战乱,十之八九都会提到的地名。所以,这么个主题,这么个人,该怎么发挥,才能成就一本像样的书呢。
但是,再深的怀疑也抵不住它在畅销榜之首的醒目地位,评论还积极乐观,简直是排山倒海的称赞和盛誉。虽然有时候,社会大众会处于一种集体失明的瞎嚷嚷状态,所宣扬的未必是可信赖的。但作为其中的一份子,盲从也是一种体会么。
于是,顺利勾选回家……然后,是束之高阁。
话说,其实近几年,如果不是出于应对考试或写毕业论文的需要,基本已经不太看书了。虽然,偶尔,诗经论语道德经也读一读,人间词话顾城诗集也翻一翻,再有山海经三国演义三十六计也论一论。但顶多也就是摆个样子,做给孩子看而已。之乎者也,云里雾里的玩意,哪里比得上手机电脑什么地抱在怀里自在精彩呢。
直到今年十一长假,不想出门添堵,没有出行计划,窝在嘟爸的员工宿舍里,早晚吃食堂,买菜做饭的工夫都省了。嘟爷因为刚看完三国,正在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道上奔忙得虎虎生风,带了《西游记》在跟前,准备再接再厉。做妈的一边伙着一起讨论下今天又打到哪个怪了,一边随意捡本书来装相,碰巧手边扔着的是《人类简史》。
外文书籍的翻译,在信息高速更替的现当代,越来越不讲究对信达雅的追求,一些表达词不达意,句子,尤其是长句,晦涩难懂,很多原文中幽默犀利的成分也大打折扣。这本书总体符合这一时代的产物特征,不过还是偶有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调侃言论,风趣却又能一针见血地说明观点,尤其是前几章中,这种表达方式比较明显和集中。
一方面可能是受翻译不太给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约是年纪大了,心不静,注意力较难集中;当然,个人以为,更大原因,还在于书中涉及知识面宽广,思维穿梭跳跃太频繁的缘故,所以读来比较费神。简单讲,这是一本烧脑的书,虽然作者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清晰,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得逐字逐句来掰扯,才能搞明白其中有关生物、自然、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法律、资本、战争、帝国以及基因改造等等方面的牵牵绊绊。正因为烧脑吧,所以看书进程缓慢,稍微勾画一下做点笔记的话,一天翻不动多少页,可是又丢不下手,有一晚竟然看到转钟三点,真是追剧都没带这般热情洋溢过。
按作者的观点来理解,人类的一切都建立在想象上。早期人类主要靠编故事来修炼社交技巧,提高领导力,把大众聚拢在一起,形成种族、集体、社会和国家。如此看来,现代教育中反复强调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真是很有历史渊源的理念阿,简直是来自远古洪荒时代的强大感召。
在传播故事的过程中,人类再通过不断的发明创造来满足相互之间的交际需要,这些创造包括语言文字、货币金钱等实物性的东西,以及实物所代表的制度文化、价值交换等概念性的存在,和这其中逐渐积累建立起来的个人思想意识。不论有无实物,这些创造内容一律都建立在虚构信念上,其本质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种虚无的论调,很符合庄子的蝴蝶之说,而“想象”一词,也恰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那个飘渺的“道”。不同于中国古典论著中云遮雾绕的捉摸不定,作者以宗教神论、帝国战争、律法制度等的根源及变迁来论证其观点。其中尤以“金钱”为例,来论述强调其实物存在形式“不管是贝壳还是美元,它们的价值都只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想象之中”,因为这种共同想象的存在,金钱实现了“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然后,介于金融体系与政治、社会和意识体系等的紧密关系,人类终将在想象的康庄大道上越行越远,却未必是越行越轻松。
因为从古至今,人类在对愉悦的体会,对幸福的追求方面,并没有明显数据或事例来证明它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顾城讲“这世界真说不上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坏,反正它是越变越快了。”既没变好也没变坏的是人类的幸福指数,越变越快的是我们编造故事水平的登峰造极和日新月异。
想象力的与日俱增,以及虚构信念的面面俱到,一方面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在宗教和思想意识形态上发光发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进程。然后,借助基因工程,终有一日,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将完成人类“从动物到上帝”的梦想。
想象构筑世界的魅力之处在于,我们爱听故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活成了故事里的样子,这真是个梦想照进现实的美妙领悟;但同样是从想象的观点出发,来看前一阵的热门贴子“2000万人假装生活在北京”:其实不用装的那么辛苦阿,反正都是假的么,有一种万念俱灰的幻灭。一念蓬勃,一念灰败。
不过,作者在书中对佛教推崇备致的缘由并不仅仅是这一念复一念的变幻莫测(是的,书中认为人类进程中很多具有历史转折性的重大变革,其实真的只在某个人的一念之间,而不是我们惯常所受教育中宣讲的那样,是历史“必然性”的产物),而是任你多少念,都应“放下”:纵使苦过痛过,也依然能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喜怒哀乐、贪嗔痴怨,俱皆云淡风轻。
除对佛理观点的认可外,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也是正面的,这一点有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不过书中结合资本运作的实例来论述,倒也很具说服力,让人忍不住猜想,也许,若干年后,世界终将统一成一个“大地球帝国”呢。
不论作者的观点究竟是匪夷所思的新奇,还是旧瓶装新酒的重复老套,反正能达到吸引眼球,让人欲罢不能地读下去,他就羸了。
之所以一路看下来,丢不下手,原因不仅仅在于观点明确,论证清晰,而是书中有条不紊地给人解释了很多虽然与实际生活无甚相干,提起来不痛不痒,但偶尔想起又辗转反侧意不平的诸多问题。比如:金钱明明不能吃不能喝,现更就只沦为虚拟屏幕上的一串数字而已,为何有如此魅力,千百年来让人趋之若鹜;宗教是怎么产生的,为何能给受众施以魔法,不只影响思维意识形态的发展,还能跟政治分庭抗争,与刀枪棍棒的战乱搅和到一起;还有,那饿得皮包骨的甘地老大爷,不就是略带点禅意地坐那纺个纱织个布么,怎么就能跨过千军万马和刀剑无眼,感动得大英帝国撤离印度,并慷慨保留下现代文明的种子以助其后期突飞猛进的发展,话说,从初中年代在历史课本上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那张模糊轻飘的照片起,就一直对载入史册的这一辉煌创举疑心重重;以及长辈们一直关心的,中国大陆什么时间能动个武,干脆利落地把湾湾纳入囊中,而不是伙着邱毅在中央四台没完没了地耍嘴皮子;再有,从那只叫多利的羊开始,生物工程就在科学家们的天才左手和疯子右手间加速颠簸腾挪,认人一边畏惧一边受益,与之类似的还有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所以,未来会怎样。或者,几翻辗转,终抵不过“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的恬静,其间的人物只是“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种原始的最初。
看完书,这些问题,大体有了笼统的答案,虽然不能助人长多少斤血肉,但莫名有种对芸芸众生碌碌奔忙的俯视感,却又很欣慰自己也是这众生中的一员,有人伙着一起随波逐流。
另外的收获还有,嘟爷同学一山望着一山高,见老妈这边装相装地孜孜不倦,蠢蠢欲动,多番来打探是不是看完他的后立马就能来翻我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可喜可贺。虽然在孩子教育这一桩上,近些年来,个人越来越倾向于先天基因胜过后天栽培的观点,但是,在已经没法回炉重造的既成现实下,也只有在后天环境的感染熏陶上,费点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