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小成本的日本电影很火,一度冲到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本来这种粗糙的喜剧片是不入法眼的,鉴于最近心情很抑郁,就当做娱乐节目来看了。
好了,电影开始了,画面里先是出现了一个柔软小女生,大声喊着日本的国粹“雅美蝶”。
然后,镜头拉远,出现了一个男丧……纳尼!恕我直言,这化妆师恐怕是五毛钱请过来的吧。
摄制组再穷也不男人能穷成这样子吧,现在都8102年了,这视觉效果看来像是二十年前的电影。
演员的演技也很假,经常做出莫名其妙的行为,偶尔会出现迷之沉默,尬聊加尬演。
后面的槽点多到我想弃影了,但本着职业精神,我还是强忍着把电影看完了。
片尾字幕出来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这都是什么电影啊,镜头晃得要命,像是在看一个菜鸟打了一盘CF游戏。
电影的剧情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比如,演员毫无理由地跑去送人头。又比如荒郊野外的,女主角路边随便就捡到了一把斧子。
作为一部丧尸片,质量差得像是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
想不通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call。
然后我就发现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看了下时间,只过去了37分钟,后面还有59分钟的内容没播呢!
接下来出现的是电影的创作花絮,讲的是一个专门播僵尸片的电视台找了一个三流导演来拍一个僵尸电影。
这部电影有两个噱头:一个是一镜到底,另一个是现场直播。
后面讲述了导演跟女儿的矛盾摩擦,导演妻子的演员梦想,还有演员台词交流会和一堆排练的花絮。
也是很无聊的内容,作为一部喜剧片,完全没有笑点,这已经是很失败了。
人家张艺谋导演在拍大片《影》的时候,顺便拍了一部幕后花絮《张艺谋和他的“影”》。你一部37分钟的小成本“烂片”,有什么资格拍幕后花絮?
等等,第60分钟时,片中的直播电影快要开拍时,剧情突然精彩起来了。
原来前面那些流水账式的镜头,都是在给后面做铺垫。
前面正片拍得那么烂,是故意要恶心观众的,这盘棋下得很大啊。
排练时一切安好,但就在直播电影开拍时,状况百出,各种晴天霹雳。
扮演导演和化妆师的演员出了车祸;扮演助导的演员喝醉了酒;扮演录音师的演员喝错了水而拉肚子;担任摄影的工作人员中途腰疼摔倒在地。
就在这样一个个看起来完全不可情克服的困难面前,制片方都觉得拍不成,想要放弃了。
但剧中导演一家人却认真了,拒绝停拍。他们各尽其能,发挥了女娲补天的超能力,解决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晴天霹雳,才保证电影的顺利完成。
后面开启了全程高能模式,正片里的包袱在这里不断抖出来,笑点非常密集。
前面37分钟所有不合逻辑的地方,在这里都解释清楚了。
就像没有看到幕后的观众一样,剧中的台长看完直播后,笑嘻嘻地说“正式开拍后一切都顺利,真是太好了。”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这不就是在讽刺那些电影投资人吗?他们只看到了结果,没有看到电影人的付出。
原来即使是一部烂片,拍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也是有很多人为此付出努力的,吓得我以后再不敢给烂片打差评了。
最后3分钟,用鱼眼镜头拍的真花絮出来时,我才如梦初醒,从戏中戏走出来。原来前面的花絮是假的,这是一部伪纪录片电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层叠嵌套的结构实在太精妙了。
它的结构是:
片头(伪正片,前37分钟)
↓
正片(伪花絮,中间56分钟)
↓
片尾(真花絮,最后3分钟)
这样的结构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一句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般电影都在尽可能抹杀摄影机的存在感,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把摄影机的存感最大化。所以你可以看到演员直接对着镜头说话。
学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是演员的禁忌。一旦演员对着镜头讲话,就会让观者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从而没法投入到剧情。
它的拍摄手法非常具有先锋性,先后给了观众摄影机前和摄影机后两个的视角,让观众去看到电影拍摄过程的台更多细节。
你可以看到片场中演员、摄影师、工作人员的动线走位,可以看到电影的各种场面调度,这对于一个没有接触到电影拍摄的观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这部电影的导演上田慎一郎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豆瓣上甚至查不到他的简介,但这部小电影却赢得了满堂喝彩。
就像电影里的导演对电影品质的坚持一样,我们也看到了上田慎一郎对现在电影圈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剧组的讽刺,演员可以假哭,剧情可以省略,这么不讲原则,拍出来的电影注定会遭人吐槽。
《摄影机不要停》的成功也证明了 ,只要坚持认真创作,即使没有砸钱,也是可以拍出好电影的。
认真的人不会输,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