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跟着老师初读《论语》,孩子心性,有口无心。那时的孔夫子对我而言就只是教科书中图片上的老头子。如今已过而立,有了自己的孩子。要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想用我们文化中最优秀的思想去滋养她,于是我再次想起了孔子和他的《论语》。
重读《论语》仅仅是个开始,我想要用他的精髓去教育孩子,渐渐发现,最先得到滋养的那个人恰恰是我本身。
学而篇是《论语》的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写在一开始的这几句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值得细细品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话,真正践行起来才能体会它有多么经典。这些日子体验下来发现一个人能够与自己好好相处,不焦虑的奥秘就在于此。不被外物所扰,不与别人比较,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每一天是否都在进步?学习的知识、技能在使用时,是否对生活、对社会有用?
有一阵子,感觉非常焦虑,总是觉得记不住书中讲的道理。看到别人说话时金句脱口而出,而自己只能坐在那里频频点头,特别受挫,认为自己书都白读了。重温孔圣人的这句话,慢慢明白,读书和金庸笔下的大侠习武也许是一个道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拘泥于招式,反而成不了高手。有一位大儒也说过,读书的诀窍在于“少、懒、忘”这个忘的意思可能就是不求死记硬背,忘记,就忘记。然后才能学而时习之,做到常读常新,次次都有收获。这样的人才会向内求,不像外找,避免焦虑,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这个词在古代是指同学、同窗的意思。现在不必局限于此。但我把它理解成与自己同频的人。古人的通讯方式不如现代发达,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相当不易。开怀畅饮,坐而论道,心生喜悦。现在能随时与千里之外的同频链接,但那种达到共振,无限合拍的欣喜一点儿也不亚于古人。有人说过,教是最好的学!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温故知新,把所得所想表达出来,与同频的好友交流。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迸发出更绚丽的光彩。想想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现今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手段和方式来彰显自己。我们通过社群、简书、公众号、抖音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心得。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人追求爆款、幻想爆红,沉溺于能得到即时奖励的各类“游戏”中。但平凡如我,毕竟不是大V,我们的声音常常很快被新的声音淹没,我们的文章甚至可能遭遇无人问津。这个时候该怎样自处呢?一次次的发布后,自己的自恋没有得到满足,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得到多少认可,如何维持前行的动力呢?反复体味孔先生的话—— 这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应该能作为最好的诠释。我想夫子所提倡的做事态度,是有目标而不功利,认真过好当下不陷入迷执,在正确的路上,做正确的事。只要每日都在精进,相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三句话,三个层次,不同的年纪读来会有不同的感触。这只是开始,静静读《论语》与你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