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船长
7:08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代宗师》
清晨有雾。在广州,春天的特征是潮湿的回南天,是雾气。
春天,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面,是小溪里、池塘里的小蝌蚪,还有绿色的禾田,还有绿意央然的草地、路旁,上面还长着很多可以吃的粉红色的小花朵,味道是有点酸的,但是小孩子都很喜欢。年前带着家里两小孩去清远佛冈玩,摘桔子的时候,也发现那里有这种小花朵,摘了一些给小孩子试着吃,发现他们也爱吃。
在城市里,感受春天的触觉,变得迟钝了。
今天的话题,是想讲一下心量这个主题。因为是禅写,权当是聊天,自我的对话,或者跟朋友的对话的方式。禅写的方式,就是从任意你想出发的地方出发,通过你的文字的方式,进行一场神秘的小旅行。这趟小旅行,更强调的是自己跟自己在一起,更加真实的认识自己。在电影《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我爹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还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我想,通过禅写,其实可以见自己,见到真正的自己。其实一个人,每一天里,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的心都是向外驰的,向外去追求的,甚至到了什么程度呢?连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哪里有预警,都觉察不出来了,因此,该吃饭的时候,没有好好吃饭,该休息的时候,没有好好休息,该调节的地方没有好好调节。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亚健康,各种病痛,烦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很好地跟自己相处,没有很好的跟自心相处,没有很好地跟自性相处。也就是说,我们连《一代宗师》那三个境界的第一层境界“见自己”,都还没有真正的见到。我们的心眼都是向外看的,怎么能见到自己呢?
因此圣人,都是强调内求。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的问题皆源于自己,一切答案也在于自心。佛陀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说的一句话是: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当我们的心时刻都受外界所牵引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各种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我们的自性就像蒙上了灰尘的镜子一般,越来越迷糊。如此,我们如何见得了自己?更加见不了天地,见不了众生。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得有一个信心,就是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的潜能是无限的,本来就是圣人,本来就是佛,和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自性上面的灰尘太多了,我们需要是时时勤拂拭之,这就需要我们的修行。
因为我们智慧本自具足,因此我们要向内去寻求智慧,向内求,我们就可以见自己。
那么,如何见天地?如何见众生?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下,去思考一下。
《道德经》第25章有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作为人,是法天地,法道,法自然的。人和天地,同出于道,都是同一套自然规律的运作之下产生的。我们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了自己,其实也可以从中悟到天地自然的规律,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个DNA罢了。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穷小。都是一样的。
昨天在简书写作群里,群主分享了一个篇文章,就是从无穷小的视觉,和无穷大的视觉,通过一个小方框去看世界,例如小到细胞,再到细胞核,再到分子,再到原子、夸克...大到空中、外太空、太阳系、银河系、.....等等,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在一个视觉的小方框里面,它们是如此的相似。
我对于《道德经》的感兴趣,要感谢高中时候的物理老师。有一次上课,他竟然讲起来道德经了,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你看,老子在2500年前,已经把电子的模型给讲得清清楚楚了,万物负阴而抱阳,负电子围绕着正电子旋转,冲气以为和,中间的气,就是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场,相互作用力...”
当时他娓娓道来,说得我震惊了,我第一次对传统文化,古代的智慧产生了浓重的兴趣了。在多年之后,我常常翻开道德经背诵几句,兴趣不减,都是因为受到了当年老师的启发。
所以一个好的老师的标准,就是是否可以启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单纯是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兴趣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话说回来。其实能够认识到天地自然的规律,能够不断地向天地自然去学习,我觉得就是一个“见天地”的过程。就像老子一样,他就非常善于从大自然中去学习,例如他提倡人向“水”去学习,他就说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欲见天地者,得好好像老子学习,多悟一悟《道德经》!
最后,聊一下 “见众生” 。
见众生,确实不容易。但是,自从去看佛经之后,这个就似乎就有很明确的方向了。
我学佛是第一次很大的感触和震撼,就是有感于佛菩萨的心量。以前觉得佛教离生活很遥远,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学佛之后,我就一个个去研究佛菩萨所发的愿。越是学习,越是敬佩,感动。为何?我列举一些佛菩萨发的愿给大家看一下:
地藏王菩萨发愿: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 故《楞伽经》说,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并非因为程度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我当时真的被地藏王菩萨这个大愿给震撼与感动了!地狱的众生,是最难度的,但是地藏王菩萨偏要去最难的地方去救度众生,没有度尽,自己不成佛!这种精神,这种境界,真的是太高了!
后来,我再去看其它佛菩萨的愿,例如观世音菩萨的愿,普贤菩萨的愿,文殊菩萨的愿等等,还有本师释迦侔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无一不是非常宏大的愿,心系众生的愿。
佛菩萨之所以伟大,我觉得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大愿,也就是说,他们的心量非常非常之大。
如果我们要学习圣人,学习佛菩萨,其实第一件事,就应该学习他们的心量。
我们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去打开自己的心量,扩大自己的心量。
放下我执,心系众生。
例如你做事业,或者学习和工作,一定放大自己的心量,要心中装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众生,那么你一定可以更加努力,一定也会更加坚强,最终的回报也一定是可观的。
因为一旦你的心量打开了,你的福田就变大了,福报也会随之而来。
我自己曾经总结出来财富的一个规则:
心量=你的银行存款。
智慧=你的取款密码。
心量,心量越大的人,内在的银行账号的存款就越大,即是福田越大。这就需要学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通过布施去扩大自己的心量。
智慧,则来源于禅定,需要内求。也就是专注如一,聚焦,绝活。学会专注的人,进入心流体验的人,才能拥有取款的密码。
两者都很重要。。如果你有智慧,但是心量很小,那么你怎么努力,取得款都是有限的。。
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很重要,明白了,再去努力,事半功倍。。
好了,时间有点超了,今天的禅写到此结束吧!感恩你的阅读,明天再见!
感恩一切觉正净,一切真善美!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