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35天
原文阅读: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讲解:
孔子说:志向以施行“大道”为目标,个人行为以品德为根据,一切都依从仁的思想,娴熟自如地在六艺中悠游。
启发思考:
孔子讲道、德、仁、才(艺)兼备。这四条可以理解为是孔子的教学大纲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纲要。
“志于道”即有志于大道,是志于成仁或成人,这是人生的方向目标问题。这一条最为重要,因为君子“志于道”,也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知道自己要去哪,志有定向,方向明确,才能开始起步,否则就是盲目行动。各种焦虑不安的根源都是没志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使命感。小人为利益牵引,君子为使命驱使,有志向,有使命,就能踏实做人专心做事。
“据于德”,即以道德为依据,根据德的标准来行事,这是立足点问题。郑玄注解为三德:至德、敏德、孝德。至德,是中和之德,致中和,包容万物,厚德载物,这是最大的至德。敏德,是敏于行的敏,有仁有意,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死板。孝德,是尊祖爱亲,首先是对家人好,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往往容易用高尚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太注重要求自己。孔子都担忧自己“德之不修”,我们更是要时时反省。在德的标准上,凡要求别人的,先要求自己。想想自己能做到的标准和范围,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依于仁”,即依靠仁来统摄所有的行为活动,“仁”是成人求道的中心问题。做人做事始终怀一颗仁心,不离开仁。简单地说,“仁”是爱人悯物,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物件,都有关爱之心,都有一颗仁心。
“游于艺”,即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类,这是范围问题。六艺,原是当时士人贵族要求必备的技艺,也是孔子对弟子们的基本教学内容。“游于艺”,也是一种文化涵养,是一种人生境界。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游于艺,人们的文化涵养和人生境界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从精益求精到活学活用、运用自如,进而达到悠游从容、自得其乐的境界。
孔子提出的这四条是儒家传统理念的组成部分,是后世的士人群体所追求的的生活方式、交游方式和修身方式。在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四条,依然适合作为我们指导自己做人做事的标准: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