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的理性安排
【讲师题解:一部历史,你可以看成是诗歌史,也可以看成是宗教史,还可以看成是戏剧史、哲学史、政治史、饮食史、疾病史……即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考察已经发生过的故事。而哪个维度更重要,这取决于你所要讨论的问题。对存在主义或本书作者而言,宗教的演变显然是绝对居首位的,那么其次就是具体的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形态了。所以本章三节,要从复合且相互渗透的影响来看成一个整体,即人类走出中世纪后,经历科学洗礼之后,与虚无的面对面遭遇。】
【讲师章节梳理:注意本节与上一节的同构性质——
天主教时期——农业社会,封建主义,农耕文明;人与人以传统关系而相互依存;人以亲身经验为主要知识……
新教时期——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城市文明;人与人以职业分工而相互依存,如不同零件组合成一台机器那样;人以报纸(以及后来的电视)的资讯代替自己的经历……所以现代化中的人有一个存在的悖论:既没有个体,又只是孤独无依者。说没有个体,是因为他只是城市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说孤独无依,是因为他与他者的关系是机械的、交易的,他是可以被另一个零件随时置换的(这里就有了标准化)。所以城市和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人的生命却越来越虚弱。因为人被异化了,也就是说人性在机器和与机器动转方式完全相同的政府、社会变得单调、偏面、病态。
所以,人既失去了宗教这个精神家园,也失去了乡村、家庭、社群这个情感家园。前者让他成为赤身裸体者,后者让他成为可替代的社会零件。】
3.科学与有限性
【讲师题解:虽然处在上述的两种危机之中(即宗教崩溃与传统社群崩溃,但现代人曾经有过一线希望。这一希望曾经告诉人类能够拥有前所未有的确定性以及力量。这就是科学与理性。但是最终,科学能回答我是谁,我们偶然存在的意义为何的问题吗?科学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而让人类过上和平富裕的生活吗?
本节的标题,在科学后面跟上了“有限性”。人的有限性,就是人的必死性,以及可能并不存在永恒的意义,或者终极的天堂。而假如科学拥有无限的能力,就能拯救人于此一困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科学本身也是有限的。】
【讲师章节梳理:科学是宗教的敌人,它一度战胜了宗教,而让人丧失了原本的“谎言系统”,但是它也曾给人以更大的希望,似乎我们从此拥有一套不再是谎言但同样可以用来理解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话语系统。对数学哲学或科学哲学较为陌生的读者,在读到科学或数学时,可能脑子里仍然存在着它们是绝对可靠的知识,即是宇宙普遍存在,并支配着宇宙间万物运行的真理。但是这种见解显然已经破产,因为数学、科学,都是人类创造的,借以用来理解、解释宇宙及其万物的符号系统。它们就像照片或者绘画,纵然很像 ,但毕竟不是事物本身。科学知识是人类理性能力结出的果实,而人类的理性能力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就像人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一样。人是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生命是宇宙中偶然涌现的,科学理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偶然形成的,而这种科学理性无论多么发达,它总是受制于人类自身。
本章中作者引用了量子物理学和数学哲学中的最新成就,意图表明科学主义的彻底破产。这个破产既体现在我们不可能拥有绝对完全的知识体系,所有体系永远存在着不能证明自身的遗憾,也表现在科学对于许多领域总是“瞎子”,它看不到,它无法解释唐诗宋词,无法解释人们面对凡高《向日葵》的颤栗。也许有少数人相信用荷尔蒙足以解释爱情,但是它永远不足以解释数千年中那么人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荷尔蒙,不足以解释《蒹葭》中的悠远之美,也不足让所有人平静地面对最终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