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和奶奶带宝宝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面包店,遂进去买早餐,顺便给宝宝也买一点。奶奶抱着宝宝说:“明天的早餐想吃什么呀,宝宝选一个吧~”
宝宝很开心,果断伸手去拿离他最近的面包。
可是很快,奶奶就把他手上的那袋面包拿走,去排队买单了。
宝宝非常不高兴,大声吵起来。
我说:“这里的面包还没给钱呀,要买单以后才能吃。”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应过来他究竟为什么不高兴,只是按照大人的逻辑去对他解释。犯了2个错误:句式过长并且使用了买单的新概念,这两个错误共同造成了孩子的理解困难。
宝宝却哭着说:“不要去买单!”
当时宝宝还沉浸在情绪中,没有理解我的长句子在表达什么意思,使用了买单的新概念,对宝宝而言并不熟悉,所以他理解不了这件事情。
我当时也没明白他的回应是什么意思,接话说:“那不买单我们就走吧。”
可是宝宝更不开心了,哭到:“不要走!”
很快奶奶结账回来,我们出了面包店往家走,宝宝然很伤心,连路边的摇摇车都不能引开他的注意力了,我试图哄他唱歌,开启别的话题,谈到迎面吹来的大风等等,都未能奏效,宝宝还在哭。
我突然想起P.E.T.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首先帮助孩子把事实和感受描述出来,于是我还是回到那个引起他不高兴的问题,问:“宝宝刚才在面包店看到面包很开心,但是手上的面包被拿走了,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呢,说说看?”
用通过积极倾听,表达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被稳稳的接住了。
宝宝很认真的回答我说:“要吃!”
我这才明白,对宝宝而言,看到好吃的面包,应该是可以拿过来就吃的过程,他不理解为什么到手的食物会被拿走,而且还不能拿别的,这才既不愿意去买单也不愿意离开面包店。
于是我赶紧换了一种方式对他解释:“可是店里面包是别人的呀,别人的面包怎么吃呢?”
通过孩子熟悉的、能理解的逻辑进行解释,往往能够得到更直接的结果。
宝宝思考了一下子,然后竟然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开始唱大风车的歌。
在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时候提到的大风和童谣他其实是有接收到的,只是当时心情不好不愿意唱,现在放下了心结,刚好外面又有风在吹,于是他可以很愉快的唱歌了。
我感叹他转变速度之快,意犹未尽的问他:“宝宝想通了是吗?”
他还略不好意思的对我笑一笑表示回应。
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还有不愉快的情绪没有被接纳和理解的时候,家长刻意地转移注意力一般很少有效果,但是如果该表达的气愤表达完了,没被看到的委屈被理解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可以很快就风过无痕,孩子可以很快进入另一种喜悦的情绪中。特别是,对于宝宝这种还不到2岁的小宝宝而言,每一次这种与情绪相关的对话结束后,都明显感觉到他又成长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