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理解不了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猜,结果是以误会伤害了孩子,让孩子越来越反感,甚至将孩子推到了相反的方向去。这不仅危及了亲子关系,还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所以,挥去猜猜猜这块乌云,还孩子一片晴空,让孩子在云淡风轻的蓝天下轻松自由的呼吸,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从一个调查故事看对孩子的“猜猜猜”。
一天,老公下班带回来一张报纸,让我看其中的一篇文章:《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莫让“心理阴影”遮住孩子快乐人生》。
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妈妈顾晓曼第一次接触儿童心理,是因为一岁半的女儿在早教中心的“不合群”。那次,女儿站在远离同龄人半米左右的位置,即便老师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游戏,女儿也只是旁观,拒绝同龄人的拉手等接触肢体的行为……女儿的行为让妈妈顾晓曼焦虑,她担心女儿有自闭症倾向。
顾晓曼联系上一名专门进行亲子育儿以及儿童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分析和指导。她了解到,女儿天性谨慎,喜欢观察,并非自闭等问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只有家长了解了孩子心理,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成长,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勾画孩子的想法”。
这个“用自己的思维,去勾画孩子的想法”,就是大人们对孩子的“猜猜猜”。
2.放下“猜猜猜”
老公之所以让我看这篇文章,是因为前几天儿子的班主任发来的一段文字,说:
发现他最近老是发呆,走在路上、走廊里、教室内,请多关注。前几天找他谈谈,他也没有说什么。昨天站在座位上发呆,问他怎么啦,他说在想一个事。建议最好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
因为我知道,儿子这几天在找他的音频卡,所以我回复说:
他听东西的卡丢了,一直在找,我昨天给他买了一个。
回复之后,我既感到有点轻描淡写,又不想老师这样轻易地以这种眼光看孩子,于是又回复说:
感谢提醒,他已经向我们敞开多了,性情也好多了,跟我们相处也融洽很多了,我感觉他在越来越好,我内心里一直相信他是健康的,只是以前我们家长对他的方式不对,有问题的是我们家长,在我们转变修正的路上他也在修正转变着[微笑]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真的是太让您费心了,我们都会好好努力的。真的是由衷地感谢您!
回复之后,我忽然发现,是因为我学习了,所以我才有底气说话。如果是在学习以前,一听老师说孩子有什么问题,我立马就无所适从,焦躁烦恼一翁而上,见到孩子就会愤怒的批评、指责、呵斥。
现在学习之后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我首先检查反思我自己,再去想孩子,以观察发现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点,从中找出原因,不焦躁,不恐慌。当找到原因了,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了。
有一段话说得好:
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您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您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
班主任老师对我儿子关心又疼爱,所以才比较关注,只是她不知道我儿子这几天在执着地寻找他丢失的存储卡,他发呆其实是在思考,在想他的卡会去哪儿了。(还好,后来在洗过的衣袋里找到了。)
老师跟家长一样,都是以爱的出发点来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同样都不是圣人,有时有偏颇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更好地学习,以便能够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3.从我做起,改变观感,不再猜猜猜,
能够那么有信心的回复老师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我有幸进入爱不完学习之后,这一路走来所看到的孩子的成长见证。
孩子现在,人生有希望,生活有阳光,全面有提升,观感大改善;个人内务自动自发,书桌整理有条有理,有责任,有原则,自律,有自我控制力,温暖、平和成了生活的常态,尊重、自由、平等、关爱在我们之间传递……
孩子所有变化都来自于家长的学习提升,来自家长观感改变的进程。
记得儿子调到08班后,我去老师办公室,班主任和数学英语老师都热情地夸奖孩子,就只有语文老师一直不说话,后来我听他班主任说,语文老师说我儿子执拗、偏执,我为此耿耿于怀,一直想给语文老师写封信,纠结一段时间后终于放弃了,我决定从我自身做起。
在平时,多说说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事,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感受,遇到事情我也不再跟他争论,直到有一天中午吃饭时,言语间我跟儿子有分歧,儿子居然说:我不跟你争执。我当时就笑了,真心为儿子感到高兴。我曾不止一次地向老公夸奖儿子的这一可喜变化。
同时,随着我跟他分享的越来越多,他也慢慢的跟我分享了。他主动地跟我说周六周日的课程调整和考试的时间安排。考试后还告诉我哪一科考的不好,还说我会自己想办法等等。
你看问题的视角丰满了,他看问题也不再单一;你不再跟他纠缠争论,他也就不再执拗偏执;你对他柔软了,他也会温和以待。
这周六晚上没有自习,儿子在书房看电脑,我去书房看书,儿子温和地说:你去外面看也。我说:影响你吗?那我去外面。
这周日一天休息时间,儿子又打开了电脑,说要打印一篇文章。我主动说:我在这影响你吗?我去外面吧。儿子说:嗯,都行。我又主动去了外面看书。
儿子从书房拿了手机在他房间里看视频,我去阳台经过他房间,他没有丝毫的回避,很自由,很自主,很从容。现在,儿子是手机的主人,平时自觉主动地把手机放到书房里,只在周末有休息时间时才看看。
你对他宽容,给他自由,他也变得自主了,他对你也就不再躲藏,不再逃避,不再掩饰了,你也不用心情烦燥的猜猜猜了。
4.平和交流,有方向地探寻原因
他的意思是什么?不问就猜,你猜的也许是相反的。曾经,儿子说我:你想多了。
星期天,晚上吃饭时,儿子忽然说:7年了!我说:啥七年了?儿子说:自己想,你知道。我说:你说个方向,我才知道往哪想啊?停顿了一下,我念叨着说:七年了,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上初中三年……”儿子看我真的想不起来,就说出了当年的事儿,原来是六年了。彼此的交流温暖平和。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次,儿子下自习回来的晚,我听到外面下雨了,就拿着伞出去迎他,恰巧在楼梯上迎面碰上了,他很意外,说我:你动脑子想想!我当时就很生气地大声反复质问:啥是动脑子想想?!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反应,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对比之下才发现,有时真的不是孩子的错,关键是家长以怎样的观感和心境来解读孩子的言行。
这也是,只要你调整心境一小步,你的处境就会跟着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大步。
5.多学习,做好我自己。
在学习之后才发现要爱好孩子,首先要爱好自己;要孩子转变,首先要自己有提升改变;要孩子努力上进,首先要自己积极进取。
女儿上初中时,有一次我去等她,女儿说:我一眼就看到你了,那一刻我感到我的妈妈最漂亮。
我想,那时我是女儿的骄傲,现在我要努力成为儿子的骄傲。
这又让我想起暑假我要去接儿子时,儿子不让去,说:咱家又没有车。现在,我决定学开车。
可练车的地方有点远,骑单车不方便,一起报名的同事都骑电瓶车去几次了,我还一次都没有去。我就先学骑电瓶车。
这样一来,我每天都开心地分享我的学习经历,或快或慢,或对或错,或成功或失败,还有老师如何教,我和伙伴是如何学、学得怎么样,怎么考试等等,儿子竟然也关心起我的学习了,问我考试满分是多少。
学习了这么多之后,我才发现,当初不是孩子怼我们,不是孩子对我们不屑,实在是我们跟孩子的差距太远太远了,根本就不在同一条路上,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孩子是行走在学习的路上,而我们却是停留在原地,所以理解不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不容易,体会不到不恰当的比较给孩子的心理带来的冲击,自然也就明白不了孩子心中的苦与乐,只是一味的要求、攀比、责怪,难怪孩子要对抗!
现在,我和儿子之间早已没有了之前的小心翼翼,我们完全平等、自然、平和地交流,彼此更多的是支持、理解和关心。
这星期休息一天,我问儿子这次考试怎样,儿子没有说话,我问他每天辛苦吗,他还没有说话,我就说:辛苦不辛苦,快乐就好;考多考少,尽力就好。
看到儿子的笑脸,我很开心。现在对儿子真的是没有要求,只希望他能够开开心心做自己就好。真心感到,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才是给孩子最美的祝福!
前天晚上,儿子的班主任刘老师发来了一段视频,因为我对老师上次的一段话有阴影,刚看到时有点担心,打开来看,发现是儿子带同学们宣誓,接着又看到老师发来的文字:高考宣誓,轮到他了,非常坚定地走上讲台。看后,我立马回复说:非常非常感谢您的引导教育!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加油!
第二天吃饭时,我说儿子:你很棒呀!儿子看看我,我接着说:昨天晚上都12点多了,刘老师发来一段视频,我打开一看,是你在带同学们进行高考宣誓。老师还说你“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讲台”。
儿子说:我不喜欢这样子的。
我知道这是儿子的谦词,他还不好意思接受表扬,不习惯别人的夸奖。下一步,我要努力感应到儿子能够坦然接受别人的表扬和欣赏。
这也让我再一次认定:学习了的妈妈才有底气说话,才能够拥有影响力,才能够放下对孩子的猜猜猜,也才能够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同时,也让我们做家长的,能够有机会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