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消费主义的纠结,不让受物欲的困扰,保持清醒的自由,是我一直在践行的事情。将我的真实经历与思考心得集结成文,与大家共勉。
本文是「断舍离」系列的上篇。这个系列分为上、下两篇。
在上篇内容中,我们谈论了人为什么会产生购物依赖,以及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更多是聚焦在“why”与“what”的层面。
在“how”——「如何让消费习惯变得更健康」的层面,作为一个与消费主义的迷雾“斗争”多年的普通人,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可行的小Tips。如果你也苦于总是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不妨试试看。
Tips1、决定付款之前,问自己四句话
“能用吗?”
“会用吗”
“经常用吗?”
必须买吗?”
以上四个问题,如果答案都是「Yes」那就买回来。如果有一个甚至多个是「NO」就不买。
当你纠结一个东西到底买不买时,这个方法特别好用。这四句“灵魂拷问”并非我发明,是很久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一直受用至今。
我们每买一件东西前,都应该先问问自己这四句话。因为它能保证我们最终买回来的东西一定是符合内心真实需求的,而不是在“更多就会更好”的潜意识作祟之下稀里糊涂收进来的。
与这样的物品为伴,我们就会最大程度地享受它们带来的价值,也就能感到十分充实和愉悦,而不会三分钟热度之后就弃之无味。
我们不能抗拒思考、拒绝思考,即使是在“买东西”这种小事上。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动脑,毫无理性判断,只听凭自己的感性、直觉驱使而消费,那么这种不爱思考的做事习惯也许就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个人认为,这是不太好的。
Tips2、只记「非刚需」的账
很多的理财类文章,无一例外,都强调了“记账”这件事的重要性。
但记账也有科学的记法。
记什么?
无论什么类型的支出,每一笔都记,个人是不太建议的(除非你本身就已养成了多年的记账习惯)。我曾经无数次尝试事无巨细地记账,但发现坚持不下来。为什么?因为这样做很折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支出是刚需性质的。比如房/车贷、水电煤气费、一日三餐钱、交通费等等,这些常规刚性支出维持着我们起码的生计,是不太可能省下的,也没有必要省下。
所以,这类账记与不记,在「让消费习惯变得更健康」这个目的之下,意义不大。反之,如果把这些也记录进来,只会让我们觉得“天哪,我的支出怎么这么吓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真正要记录的,是那些「非刚需」的账。比如单纯因为觉得“好好看啊”而买下的衣服,出发点是“为了拥有某明星同款色号”而买下的口红,等等。我们只需记下这些支出就好。
关于什么是「非刚需」,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一样。但如果我们真的想摆脱消费主义的诱惑,我们心里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那杆秤。
怎么记?
1、可以用各类记账软件,也可以用excel,甚至可以手写。自己喜欢就好。
2、时间颗粒度详细到月就行,不需要过于细,节省记录时间。
3、最起码要记录物品名称、价格。我习惯把数量也记上,不记也没什么问题。
*附上一个我自己的记账模板,就是用excel而已。非常简单:
Tips3、每月对「非刚需账单」进行10分钟简易复盘
看到上面的记账表格,可能你会问,“Y/N”是什么意思?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小Tips——月度复盘。
记账,只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的目的是逐渐摆脱不健康的购物习惯,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已记录的「非刚需账单」进行复盘。复盘比记账本身还重要。
复盘的过程也很简单:
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随便抽10分钟时间,回看一下这个月购买的每一件「非刚需物品」,逐个问问自己:这东西真的对我有用吗?我这个月真的经常用到它吗?如果答案是Yes,那就给它标个“Y”;如果确实买了之后没怎么用,或者感觉有点犹豫不决,又或者已经无感,那就标个“N”。
全部打完后,自己通盘review一下这个月的整体非刚需消费,以及标“N”的物品消费总额、占月度消费金额的比例。那些被标N的东西,其实理论上我们都是可以不买的,这些花费也是没必要产生的。被标N的东西越多,严格意义上,说明浪费得也就越多。
对于已经拥有了一段时间的物品,我们的兴奋感会逐渐减弱。在判断一件物品的价值时,也会更加趋于理性和清醒。所以,不要小看了每月这10分钟的复盘,它能促使我们二次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与趋势,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看清,自己总共花了哪些钱,这里面又有哪些钱是该花的,而哪些东西本不该买。
Tips4、晚点再买,勇敢摆脱错误的紧迫感
上篇提到,人总是对于“未来没有什么”而感到不安,从而倾向于「向外求」,总觉得“以后会有用的”或者“不买就会有潜在的不好的情况发生”。
对于这种思维惯性,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摆脱「错误的紧迫感」的驱使,让子弹飞一会儿。
当我们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是不买,而是晚一段时间再买。
如果我们每个月都要买一双新鞋子,不妨试试两个月买一双、三个月甚至更久再买一双,是不是也OK。尝试一下,有的东西,是不是最终不买也没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东西的执着程度,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只是因为对“确定性”的本能追求,从而产生了“不买不行”的想法。所以,推迟购买决策,等个一段时间,也许我们真的就没有那么想买这个东西了。
Tips5、如果过度纠结,那就先买,大不了再退
可能有的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有的东西,我知道是非刚需,眼下也不见得用到,但我就是喜欢啊,我就是想买,不买我就一直想,天天想,不买它我难受。
我深知,脱离诱惑、改变消费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甚至非常痛苦的事情。的确会有少数东西,如果不买回来,脑子里面就天天惦记。
如果是这种情况,过度纠结买与不买就得不偿失,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针对这类物品,我的做法是:如果超过两个星期,我还在每天想着这个东西,还在纠结,那就先买回来看看再说。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绝大部分品类的商品都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很多商家也都提供了运费险。我们要清楚,既然商家支持这些服务,那么这就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我们可以善用它、利用好它。很有可能某个东西在我们的脑补之下是一个样子,收到之后发现却不那么满意,甚至与想象中相去甚远。
如果实在“想得难受”,纠结超过两周,我们就先买回来,再考虑一遍“有用吗?会用吗?经常用吗?必须买吗?”。如果真的还是喜欢得不得了,那就留下。反之,我们还可以行使退货的权利,从而省下不必要的支出,也避免日后压箱底浪费。
另外,为什么我把这个Tips放到最后?就是因为不建议经常这样。不建议把“先买回来再说”变成一种常态。它只适用于那些「如果不买,我真的两周内每天都会想着这个东西」的非刚需类物品。否则一旦经常这样做,我们很可能又会退回到那种不经思考就随便下单的消费状态。
最后,允许自己犯错、后悔,但不要自责。
前面说过,在消费主义的诱惑面前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初期也可能会出现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没买好后悔”的想法,或者是某天心情不爽又开始冲动消费,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也很少有哪些事是轻易就能干成的。特别是要与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不健康消费习惯对抗、与人避难趋易的本能反应对抗。
如果一个东西没有买,我们实在很懊悔,没什么关系,重新买回来就是。如果某天一时又没能控制住自己冲动消费了,也没什么关系,告诫自己下次注意,重新开始就是。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无论如何,我们都千万不要自责。因为这些都是正常的。
也不必因为担心可能有障碍,可能就不去改变,从而在意识到自己的消费状态已经不健康了的情况下,仍耽于此。想要把障碍、困难全部从人生的路上剔除,或者因为可能有问题就止步不前,不敢走下去,这种心态我们不能有。如果总是惧怕失败,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一直停在原地,无法进步。
无论是排解压力还是寻找快乐,万事万物的解法,都不止一个。请相信,除了买买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花钱就可以让我们感觉好起来的事情。《要钱还是要生活》一书中提到:“一旦我们不再追求虚幻的战利品(更多、更好和新鲜的东西),你就会追求真切的战利品:家人、朋友、分享、关心、学习、迎接挑战、亲密关系、休息、陪伴、保持联系和受到尊重。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中那些免费的最美好的东西。”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史欣悦律师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
“君子不役于物”。让自己不自由不快乐的物品,我们就放手。哪怕是香车宝马、琼楼玉宇。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