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诗经》读书心得
社科大夏4号.沈阳梦想
2018.10.22
读《唐诗宋词诗经》后的启示
看到这个题目后,第一印象是对唐诗宋词诗经的解读,脑中自然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和诗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05篇的印记。
俗话说得好: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诗的丰富。又云,唐诗无人超越,宋诗无人替代。果不其然,唐诗宋词的地位,牢不可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既是平白如话的更容易记住,请书友们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没有一处典故,平直浅白的词语挥洒自如,撼动人心,千古流传。
既然这样,我也学习本书的作者,选几则常见的略加解读一下。
当然,人和人不同,我是喜欢寻一处清幽,静静地欣赏着古人思想和作为。
欣赏蓝天白云,欣赏高山大河,心,总会在放松中豁然开朗,神思也会在欣欣然中恬淡。
请书友们看马志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欣赏。
再请书友们看李清照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欣赏。其实我认为,静静的欣赏,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鲁迅先生有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现代人不能只停留在学古人说话,更应当投入到现代语言当中,所以,就推行了白话。
优秀的古典要继承,现代的语要言发展,才是最好的。
如果书友们有时间的话,欣赏如下诗句,也能得到启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的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书人以书为师,可以从书本里得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但仅仅通过书本得到的知识,又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无论学得多少,心里都终会觉得浅薄。想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一个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气质自然自内而外流出,好酒不怕巷子深,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在解决事情上要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蛇有七寸,在头之下,腹之上,觑得清,击得重,制其要害之处,得之矣”,也是同样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白居易《放言》
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所吓倒,损失是常有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同在。
至于诗仙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静夜思》更是孺妇皆知。李商隐的《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更是流传至今。王国维先生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更是一绝。其余的不胜枚举,在此就省略了。
既然是略举就不能全面,望书友们理解和包涵。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