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的概念
这一概念最早在1960年由心理学家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他通过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发现到当这些人在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人参与他们的个别活动都是出于共同的乐趣,这些乐趣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且外在的报酬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
心流的特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我们会专注一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7.主管的时间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有一定挑战性,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联系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产生心流
心流的发生与事情的挑战程度和个人的技巧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上图描述了八种不同的状态,只有当挑战水平与自身技巧水平都很高时才能达到心流状态。
所以通常我们在做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时,会容易感到无聊乏味,并且不会收获较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反之,在做一件挑战性很强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能力水平较低时就容易感到焦虑,难以应付,这时便很容易放弃,但通过学习、训练,我们的能力技巧水平的不断提升,我陪们就很容易进入到一种专注、高效的心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时间的流逝都被忽略,只剩我们自身与事情本身,这时会产生高度兴奋感与充实感。因此,心流状态的产生是一种极其有益的工作、生活状态,我们能够全情投入,并且从中体验到愉悦。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抱有兴趣,开始尝试,但在我们能力有限的时候,很容易觉得难以应对,烦躁,想放弃,但在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始终会是有能力的提升,渐渐地才会发现这件事中真正的乐趣所在,才会真正爱上一件事。所以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刚开始焦虑与困难的阶段,正是跳出舒适区的时候,只有跳出舒适区,克服了种种问题,技能才能增长,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进入更加专注、充实感倍增的心流状态。
如何进入心流
我们可以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进行匹配:
1.外部:可以尝试不同的事情。当你为喜欢的事情在努力时,内在动机存在时,能够比较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只有当不断尝试去做一件事,才能够体验到对它的切身感受,而靠想象、分析是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的。
2.内部:不断对事情的挑战程度与我们自身的技巧水平进行评估。挑战程度不高,提不起兴趣,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而自身水平有限,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能力。
3.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任何一个优秀的目标制定者,必须对其目标具体化、量化。比如我们学习写作,在进行不断地写作训练时,我们的目标如果只是写就好,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对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估反馈,目标因该具体、量化,就应设定为,比如我们每天都应写两千字或者每天写几页,这样对于我们每天是否完成了目标,就能够正确判断,及时的评估与目标的距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同时,也更有利于我们保持专注,拒绝由犹豫拖延。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心流状态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