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低层的人获得幸福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技能教育,今天我们更喜欢说素质教育,我们也常常认为博雅教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来看,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想往上攀升第一步还不是要解决素质教育,而是接受技能的教育,毕竟很多人需要的还是雪中送炭。
无论是欧洲早期的大学(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或者是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是美国最古来的哈佛、耶鲁,都是进行精英教育的,很少教授技能。但是,对于大众来讲,这样的教育离他们的距离还是遥远的。如果大众不接受高等教育,就无法改变命运,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欧美的有识之士和今天中国的家长没有太大的差别。
那么大众教育怎么办?大家可以坐下来讨论十年二十年,也可以要求那些精英大学给弱势群体降低一些门槛,就如同今天哈佛大学和斯坦福等大学所做的事情一样。但是,即使讨论出一个结果,开放一些名额给中低层的年轻人,一来也是杯水车薪,二来也解决不了中底层的人所最急需的谋生压力。
因此,一位美国人就想,与其这样没完没了地讨论,不如直接行动起来,于是他在43岁的时候,和当地一些圣贤一起,成立了青年教育学院,解决当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这位卓有远见的先贤同时担任; 大学的校长,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还当选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后来这个人成为了美国的国父之一,他就是富兰克林。青年教育学院后来改名,有了一个在今天极为响亮的名字——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常青藤的八所大学里,宾夕法尼亚大学最为务实,因为它的基因就是富兰克林的基因,今天它的校园里到处都有这位国父的影子。年轻人必须培养的一个习惯就是——说干就干,而这就是富兰克林一生的写照。
和哈佛、威廉与玛丽学院(美国第二古来大学)等精英大学所不同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技能的教育。比如它成立了美国最早的医学院,因为富兰克林自己起于贫困,深知掌握一项技能对年轻人谋生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
但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最终还是成为了一所私立精英大学,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当时美国还没有建国,没有州政府出资兴办公立大学的传统,美国政府划拨土地给大学的《土地拨赠法案》在1857年才通过,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已经存在108年。
在美国,第二个尝试解决中低层人民教育问题的是起草《独立宣言》的总体杰斐逊。杰斐逊出生在富有之家,但是一向尊重民权,他被荣誉为“人民的总统”。他在就职典礼时,采用了和前任总统华盛顿和亚当斯密不同的做法,没有乘坐豪华的专用马车前往会场,而是和大家一同步行前往。路两边挤满了欢呼的人群,所有人都在迎接“我们的总统”。
当上了总统之后,杰斐逊经常在白宫接待随时来访的民众,并且经常是自己为他们开门,而不麻烦仆人。杰斐逊担任八年总体之后,有无数民众挽留他连任,但是他仿照华盛顿的做法,两任之后坚决离职,从此确立了美国的民主传统。离职后,杰斐逊潜心创办了一所公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解决了当地贫寒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这所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州立大学。
杰斐逊虽然办的是公立大学,但是当时美国州政府并没有给大学拨款,因此他只能够自己掏腰包,最后搞得这位富有的前总统负债累累。好在他有两个“好学生”,后来的总体麦迪逊和门罗,帮他筹措办学经费和还债。杰斐逊在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学习的内容。掌握技能对当时的年轻人和当时的美国都非常重要。今天,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排名最高的州立大学之一。
就在杰斐逊致力于创办公立教育的同时,德国的教育家的外交家威廉 • 冯 • 洪堡确立了普鲁士的大学精英教育不同,完全是技能优先的教育。在这个体系当中,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成为大学的中心任务,这样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就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一走出校园就能马上为社会服务。
洪堡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研究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它将大学从一个教育机构变成了一个教育和研究的综合机构。在强权的普鲁士,一种体制很容易被自上而下地推广。普鲁士得益于洪堡的高等教育体系,很快从欧洲一个农业如果变成了工业化国家,并且一跃成为19世纪欧洲最强国。
洪堡体系后来对美国、俄国(前苏联)和中国等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上搞了将理工专业分离的院校调整,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拆成问理型大学、工科大学、政法学院和医学院等,完全是按照洪堡的体制来的。
洪堡体系的优点和缺点都特别明显,他的好处在于见效快,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均是如此。坏处在于学科之间难以互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受到局限。但是,对于中低层人士想要快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在社会阶层的楼梯上往上多走几步,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洪堡的想法与富兰克林和杰斐逊很相似,可以讲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不同的是,后面两个人更多的是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们是从直觉和经验出发看到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而洪堡首先是教育家。当然,洪堡的便利之处在于他有更多的资源实践他的想法。
今天,洪堡的教育理念对底层需要拜托原有困境的人来讲,依然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宏观上讲,每一个人从社会所获得的回报,取决于他能够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当一个人掌握一项对社会真正有用的技能时,特别是社会稀缺的技能时,他就比同龄人获得更多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的差异即便不是数量级的,可能也是成倍数的。
过去我们将行业分为360行,每一行的从业者或多或少能够为社会提供价值,然后养活自己。由于有行业的划分,很多人掌握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技能,这才使得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当然,过去的社会人为地将行业设定成高低贵贱各不相同,以至于有些行业谁都不愿意从事。
今天,虽然没有严格的行业界限,但是,通过一种后天学习来的,其他人所缺乏的技能换取报酬和社会地位的原则并没有改变。这里所说的“后天学来的技能”不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比如男性出卖苦力,女性出卖色相,也不是那些所有人都很容易掌握的本领,比如开车,做个家常菜,接个电话,订个飞机票,甚至写一两行代码。
技能培养对于中低阶层的人来说实用性非常明显,它对改变社会地位可以讲是立竿见影。技能的培养不同于素质的培养,和家庭出身、所在的地域关系都不大,这要遵循一定的培养方法去做,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对于大众教育,这种技能培养相当重要。
今天很多大学毕业生,读完四年大学,学了很多课程,其实并没有掌握任何一项得以安身立命的技能。我在腾讯时看了不少校招学生的档案材料以及他们面试的记录,除了极个别的中国名牌大学,大部分学校的毕业生,都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工作技能。
比较聪明一点的学生会在上学的最后一年,花钱跑到外面的培训班去进行技能培养,他们面试时所体现出来的技能要远比那些仅仅在大学里上过一些课的学生强得多。一些家长觉得中国很多大学的教育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一点,但是相比美国二流大学甚至三流大学,中国大学在训练学生技能方面要差很多。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美国一所中等水平的州立大学,专业课作业量和做项目的强度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一门课程要做的项目,足足抵得上中国大学的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的课程教育,太看重考试,而不是技能培养。
在大学阶段,学到一个真正技能所带来的第二个好处,也是更长远的好处,就是由此掌握学习一种新技能的方法。同时,这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成功。很多时候,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做一件事情,就有可能举一反三做成第二件、第三件、
如果从来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以后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在当今发展非常迅快的社会,我们可能需要不止一种技能。但是,一个人只要成功地掌握了第一种,以后就有信心掌握第二种。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掌握一种技能学习方法,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有信心适应各种变化。
教育对于有些人是锦上添花,对于有些人是雪中送碳。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要提供给他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碗小米粥,让他先活过来。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公立教育目的就在于此,它所提供的就是这样的小米粥。当然,一个人白费从一所一般的大学毕了业,就已近掌握了所需要的技能,因为他喝下去的,可能只是一碗热开水而已。
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又不认可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
一般专业毕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难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从事别的专业也能够做的通识工作,而且这个工作只需要短短的培训就能够上岗。这样的话职业初期差距就已经彻底的拉开了,无论是从平台角度还是工资待遇的角度。
【虽然很多人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是总抱着一步登天的想法。很多时候努力需要持续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