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嵩(1166-1243),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喜好绘画,颇远绳墨。后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
李嵩的绘画题材丰富多彩,风俗画最为知名。他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传世的四幅“货郎图”更是白描淡色风俗画的出色代表。李嵩的“货郎图”有多种版本存世,主要描写挑担货郎在乡村被孩童围住的情景,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李嵩的“货郎图”均以传统的铁线描勾图,繁杂的货郎架上,对货担上各类小商品的描绘精致而不厌其烦,一些研究者从画面所绘的内容中上追寻出民俗、社会学、经济学等意义,其描绘技艺之高令人赞叹。但技艺却非此图的重点,所有技艺上的表现都是为了一个主题,即“儿童闻听货郎来,蜂拥而至喜相迎”的情形,这种场面展示了当时宋代农村生活的祥和安定。这应是他作为一个皇室画家的本分。
虽然从历史上看,南宋对外多是屈辱求和,但在内部来说,人口增长很快,经济也迅速恢复繁荣,有“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民谣。南宋的陶瓷、造船等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业繁华的大都市在南宋并不少见。同时,由于坊制的消失、夜禁的虚设,宋朝的市民生活,包括夜生活,都极其丰富多彩。所以,李嵩的“货郎图”是在展示富足安乐的农村景象,或者是他个人的理想。因为货郎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加人们的物品交换,提高生活水平。
不过也有人说,李嵩笔下的货郎看上去总是衣着破烂,这证明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这种看法可能与画师李嵩的出身有关。由于古代文献中对他的记载有限,我们只知道李嵩出身贫寒,少为木工。幸得宫廷画师李从训赏识,收为养子并传授画艺,他才得入画院,终成一代名师。有评论者指出,正是因为李嵩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有亲身体验,并抱有深深的同情心,所以他的绘画题材才传达出明确的阶级意识。
当然,若与宋代另一位善作“货郎图”的宫廷画师苏汉臣的同类题材相比,两者风格实在大异其趣。苏汉臣(1094-1172)生活的年代早于李嵩,不过说起“劳动人民生活艰辛”这一点,在战乱频仍、自然灾害以及瘟疫不断的两宋时期应该都差不多,缘何一再强调李嵩的作品就是展示劳苦大众的艰辛,而苏汉臣就是在呈现皇家富贵之气?想来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两位画家各有各的构思偏好和个人风格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李嵩的确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阶级思想和强烈的道德意识。据说,其《服田图》就描写了农民生产活动的十二个阶段,其中不乏对农民生活困苦的描绘;而《四迷图》则批评讽喻了都市生活中四种堕落现象:醉酒、嫖妓、赌博、恶霸。这些作品表示了画家的道德观。但货郎图给人的感觉就是描绘孩子们见到货郎时激动雀跃的心情。有学者认为,李嵩的货郎图可能呈现的是他幼时生活在乡间的记忆:农村交通闭塞,孩子们看到肩挑食物和玩具的货郎,自然都会兴奋不已地围上去。这种场景给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画面给人的感觉也确实有意思,受到观者喜爱,所以李嵩才一再描绘。
面对李嵩的货郎图,我们仿佛回到了八百年前的南宋,一位货郎肩挑货担缓步走来。货郎脸上的大把胡须使其显得老迈而沧桑,但是面容慈祥。特别是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的扇面《货郎图》,老货郎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货郎头戴青乌色软巾幞头,身穿“短褐”,下着绑腿,脚蹬布鞋。这身打扮是宋人劳作时的日常模样,便于在村舍乡道间穿梭。图中的妇人怀抱着还在哺乳的婴儿,四个顽童被货郎挑担中的玩具所吸引,急于上前挑选心仪的物品。这种喧闹而充盈着生活情趣的场景被画家捕捉到了,他如摄影师般取景,将动态转变为静观的绘画,让几百年后的我们还能深深沉浸在对这一场面的想象性体验中。
总之,李嵩笔下的货郎图,是宋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记录,他向我们展现的是民间村头巷尾的另一番精彩。这种有关草根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历代绘画中并不多见。画中老货郎的肖像、孩童的衣着发式甚至抱着孩子的妇女形象,都为我们了解宋代这一人群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依据和极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