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是的,我们身处一个最好的时代。自从“改开”解绑,机会遍地,民智大启。
无论起点多么卑微,各路草根,昂扬其奋斗之志,逐鹿中原,造就千百万巨商雄起的创业景象。
这些年,草根的迭代崛起,成群结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它正在构成当今中国社会一幅幅壮丽图景。
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度,其整体环境也愈发由规则虚无的粗放草莽逐渐优化成动态的公平与透明。
有人说,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总会有属于你的收成。
你可能正被激发起勃发的奋斗意志,开始了自我反省,然后决心放弃懒散、拒绝平庸。
这很好。因为,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
但下一个问题可能更要紧,那就是,光努力就行了吗?
02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努力奋斗的案例。
大学期间我们外文系有一位同学,家境贫寒,自立自强。几年大学生活里,他一直都很努力。
我们在图书馆里泡着的时候,他白天在校园里摆了个摊位,给人擦皮鞋。晚上呢,去市区里一个酒吧做保安。他依靠勤工俭学不让家里出一分钱把学上完。
这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觉得他真拉得下脸,当时我们都很敬佩他的勇气。
我们建议:不能去找轻松一点儿的兼职做做吗,比如做家教?
他说:做家教一小时20块,挣太少了啊,一天能上几小时?我擦皮鞋一天都可以干,能挣多点儿。
我们继续建议:那去旅游公司做个外文导游吧?
他说:那得跑来跑去的,应该不太好办吧。咱还是擦皮鞋吧,就一把刷子,买点鞋油,一桶水,成本低,能见现钱。
我们问他:累吗?
他说:累是累点儿,但是每天这么充实,我很享受努力的感觉。
后来毕业了,他被分配一家工厂。干的工作跟大学专业也不对口。
据说还坚持业余时间跑摩的、擦皮鞋等赚点儿外快贴补家用。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个很努力的男人,生活也算安定,但至少经济面貌谈不上有根本性改变。
抛开个人选择自由不说,我觉得这个活生生的案例很值得探讨一下。
坦率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努力了却失败”的典型案例。
如果他换一个思路来努力,比如既挣到急需的基本生存所需的必要收入,又能让这种努力更高效率地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为将来的“单位时间”贩卖出更高价值不间断积累、提升,比如跟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度连接,这样是不是效率更高呢?
古希腊哲学家Eubulides有一个所谓的沙堆悖论,大意是:
1粒沙子不算沙堆。
如果1粒沙子不算沙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算沙堆;
如果2粒沙子不算沙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算沙堆;
……,10000粒沙子也不算沙堆;
因此,10001粒沙子仍然不算是沙堆。
获得一个专业技能,这是上大学的第一目标。而擦皮鞋、做保安这一类工作跟这个总目标之间毫无关联,也不在同一领域。
也就是说,其技能的修炼从一开始就跑偏了,那么,“做1个小时”与“做10000个小时”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擦皮鞋、做保安、跑摩的之类的辛苦付出,看起来挺努力。
但毋庸置疑,它为从业个体提供的增值赋能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它就是一种机械循环的形式主义努力!
这种努力如果不能说是无效的,起码也是低效的。
所以,如果你正在以这样的状态“享受奋斗”的感觉,那么,应该用这样的简单粗暴的话来警醒你:
不以实际效果为目标的卖力气都叫耍流氓,不做任何有用功的熬夜和早起都算吹牛逼。
应该努力,但不应该努力于 “不需要太动脑子的事情”,你就算把 “不用动很多脑子的事情”做到发腻,又有什么用呢?
03
高中时,有一个同桌,英语成绩特别棒。但其它学科要么很普通要么就属于特别差。他人挺开朗,而且学习非常用功,但除了英语之外似乎在别的学科上没有什么成效。
我注意到,他跟人讨论学习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会把话题拉到英语学科上来,一谈到其它学科,他就兴味索然。
后来我提醒他,高考考验的是我们各学科的综合竞争力,你得对薄弱的科目多花功夫。
他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了,但在实际学习操练其它学科的过程中,他总是一遇到难题死磕半天,可是最终没能解决问题。
从他的神色能感到他的心理压力巨大,然后就会发现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自觉地把英语拿出来狂读狂念,他所擅长的英语学科似乎成为他释放压力的一种工具。
在那个考大学淘汰率特别高的年代,这个同学学得特别特别苦,据说后来他复读了好几次,但最后还是名落深山。
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
这个同学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努力。
04
向往安逸、追随惯性,向“令我们感到舒适的区域”倾斜一直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基本人性姿态。
这就是心理学里著名的“舒适区”理论所揭示的道理。舒适区的确比较舒服,跟温暖的被窝一样。
但是,徜徉于舒适区的努力不是真正的努力,因为它只会让你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里沉醉,你沉醉其间,毫无压力,但却让你产生了一个错觉:你以为,这种沉醉就叫努力,而且还为之自我拔高,显得自己很悲壮的样子。
只有当你走出你的“舒适区”,去直面你的“非舒适区”带给你的挑战、困难与问题,就像江湖里要决出胜负的双方,两个互不知晓底细,相互对视。
你内心可能是紧张的、煎熬的、甚至有些恐惧,但你拿出勇气与韧性,紧盯对方,绝不眨眼,咬牙坚持,最后可能你的对手(即你面对的挑战和问题)熬不住了,他先眨了眼,他先眨眼他就怂。
那么你赢了,你战胜了问题和挑战。你在这个过程中的那些“不舒适”把你送入了另一个更具竞争力的高地。
而曾经的那些“非舒适区”被构建成你的新的“舒适区”,真正在努力的你,又在向下一个“非舒适区”发起挑战,如此绵延不绝:
你仿佛走进一个四顾无人的原野,努力耕耘,然后,把手指交错着,等待上帝的赐予。
否则,一旦你在这种“非舒适区”遭遇到不爽,立即就放纵人性弱点,任由它主导着你,习惯性龟缩回到你的“舒适区”。
那么,问题还是问题,挑战还是挑战,困难还是困难。
他们一直还在那里,完全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去追有点难度的女神,挑战你的情感“非舒适区”(比如大概率会被拒绝,然后内心很不爽),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逐一解决水准不足的问题,不拿下一个女神决不罢休,你不断自我优化提升,最后你总会如愿以偿的。
但如果你一感到拿下女神会遭遇不爽、困难与拒绝(进入“非舒适区“),立即就放弃这个念想,懦弱地回到自己的情感“舒适区”:算了吧,还是去找个容易拿下的、长相、资质一般的姑娘吧。
那么,你将面临这样的窘境:望着肤白、貌美、长腿、大胸流口水,梦里千回百转,永远无法触摸。哈哈哈哈,调侃一下!
回到主题,敲黑板,划重点了哈。总结一下:
第一, 不能为你增值赋能的机械、重复、循环劳动,是低效的努力;
第二,真正的努力一定是不断在挑战自己的“非舒适区”,那才是真正的学习。一直处于“舒适区”的学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或者只是在表演努力而已。
-----The End-----
此文为渝都都原创内容,特此声明!转载请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