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
Circuit breaker / Trading curb指的是在股票市场的交易时间中,当价格波动的幅度达到某一个限定的目标(熔断点)时,对其暂停交易一段时间的机制。此机制如同保险丝在电流过大时候熔断比较相似,故而得名。熔断机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给市场更多的冷静时间,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市场波动,从而防止大规模股价下跌现象的发生。然而熔断机制也因切断了资金的流通性,同样会造成市场情绪加大,并令市场风险在熔断期结束后继续扩大。
熔断机制产生的背景
熔断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在1982年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实行过日交易价格为3%的价格限制。但这一规定在1983年被废除,直到1987年出现了股灾,才使人们重新考虑实施价格限制制度。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爆发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之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由于没有熔断机制和涨跌幅限制,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这一天也被美国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1988年10月19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当标普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美国所有证券市场交易均将暂停15分钟。
熔断机制在不同的国家
(一)美国
熔断机制最早由美国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在1987年提出,以避免发生类似“黑色星期一”的股灾。此时的熔断机制仅针对大盘指数进行熔断。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暴跌7.18%,收于7161.15点,这是熔断机制在1988年引入之后第一次被触发。目前美国指数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为标普500,单项跌幅阈值为7%、13%、20%。当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7%、13%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暂停15分钟,当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2010年美股又开始实行个股熔断机制。美东时间2020年3月9日09:34(北京时间2020年3月9日21:34),标普500指数日内跌7%,触发第一层熔断机制。
(二)英国
在英国,当富时100指数成分股涨跌超过动态参考价格3%或者静态参考价格8%,则实行5分钟集合竞价,即“自动终止执行期”。
(三)韩国
在韩国,如果KOSPI指数较前一天收盘价下跌了10%或10%以上,并且这种下跌持续了一分钟,则股票交易暂停十分钟,个股涨跌幅限制为15%。该机制每天只实施一次,在下午2∶20以后不再实施。
(四)日本
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于1994年2月引入熔断机制,当股价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将停止交易10分钟。其熔断阈值是根据不同的基准股价设定不同的熔断阈值。例如当基准股价在100-200日元之间时,股价上下浮动超过50日元,即触发熔断;当基准股价在15000-20000日元之间,股价上下浮动超过4000日元,才触发熔断。
(五)新加坡
新加坡交易所于2014年2月开始实行熔断机制,该机制适用于约占新加坡股市交易量80%的证券,包括海峡时报指数和摩根士丹利新加坡指数的成分股。
(六)中国
中国自2016年起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同时试行熔断机制。其熔断的基准指数是沪深300指数,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皆熔断。当沪深300指数在当日14:45之前涨跌幅超过5%时,股票及股票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皆熔断,沪深两市、股指期货合约皆暂停交易15分钟;其中,前12分钟交易所不接受申报和撤销的指令,后3分钟进入集合竞价阶段,接受申报和撤销指令。15分钟结束后,恢复正常的连续竞价交易。在当日14:45之后涨跌幅超过5%时或全天涨跌幅超过7%时,暂停交易直至收市。
熔断机制推出后第一个交易日(2016年1月4日),沪深300指数即先后触及5%和7%的跌幅而发生熔断。推出后第四个交易日(2016年1月7日),再度于9时42分触及5%跌幅而发生熔断。9时57分恢复交易后继续快速下探,在10时左右,因跌幅达到7%而被熔断直至收盘。其中实际交易时间仅15分钟,创下历史最快收盘纪录。迫于舆论和民间巨大压力,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当晚决定,于次日(1月8日)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注:资源均来源于Wikipedia(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