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段《奇葩说》第一季的海选片段。
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梁植,他本科学的是法律,研究生学的是经济,博士学的是新闻。他希望能够得到三位老师的一点建议,关于他毕业以后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高晓松很直接就批评了他,读了这么多年书,连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这个舞台的确不太适合他,《奇葩说》需要的是奇葩,而梁植比较像是一个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人,像他这样学历的人,更适合的是《非你莫属》这个舞台。但是这种名校生,校招就已经内定了,哪里真的需要去这些地方找工作。
等他下去的时候,高晓松讲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名校生需要的是什么?读名校并不只是为了找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起国家的一种责任。
高晓松讲的话,从他的角度来看没错,“生活的确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是因为他已经不在需要为五斗米而折腰,不在需要为生存而发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句永恒不变得真理。没有钱,人就只能苟且的生活着。个人认为情怀这种东西只能在吃饱喝足以后在谈,正如古语云:“仓廪足而知礼仪”。
高晓松说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功利了,如果读大学只是为了找工作,还不如读技校。正如他在节目里所说的,以前回清华做演讲,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究竟是该去外企还是去做公务员。他说他现在已经不怎么回去演讲了,害怕回答这种问题,害怕清华变成这个样子。
看过一个段子,两个清华的学生打的士,他们在议论房价太贵了,根本买不起学区房。的士司机是一个正宗的北京人,通过拆迁赔到了好几套北京市中心的房。他说:“如果清华毕业的还买不起学区房,那么学区房有什么意义呢?”
高房价剥夺了这个年代太多年轻人的情怀,如果不是富二代,或者自己一夜暴富,在北京买房真的太难了,2018年开始连在北京租房都十分不易。情怀被房价被高物价给剥夺了,不是年轻人的眼里只看得到钱,而是生存就必须依靠钱。
名校生是高考千军万马里的胜利者,可是高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读名校也并不意味着后面的人生就是一马平川。北大的毕业生里也出了卖猪肉的,清华的毕业生里也出了当保安的。而首富马云则只是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是读名校可以让你认识更多更好的人际关系资源。
像梁植这样的职场迷惘者,需要的是求助专业的中介,毕竟他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学的不同的专业,他因为别人一句话就能改变专业,说明他自己并不是太有主见的人。但是,他本科,研究生,博士都能在清华一路读下去,又证明他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读书的时候我们需要补短板,但是真正到了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找长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诗和远方”是我们肯定要追求的,但是首先还是要吃饱喝足。我可不愿意,一边吹着冷风一边欣赏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