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注了最近比较火的摩拜单车,很遗憾,它目前还未入驻西安,所以我不能身临其境的体验一把,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首先简答的介绍一下它的使用方式,用户下载app注册并缴纳299元保证金,即可在城市的任意地方搜索附近的自行车,点击预约功能,15分钟内到达目的地并扫描车上二维码即开锁计费,1元/h,手动关锁结束计费,无固定车桩,路边白线即可还车。
毫无疑问,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让我们对环保,绿色出行有了进一步的实践。然而,产品自上线以来有着高达50%投诉率,大批用户弃用产品,那我就来分析分析这高投诉率是从何而来。
在使用单车后,部分用户为了自己的方便,把车停在极为隐蔽的场所,有的甚至停在了自家小区的停车库里,给其他用户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这种因恶意违停导致的约车失败,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产品体验差”,而是造成了10多年前因缺少第三方支付平台担保,购物被骗之后那种难以置信的错愕和愤怒。严格来讲买这种情况不叫“产品体验差”,而应该称之为“产品使用失败”。
低素质用户的破坏性行为犹如僵尸病毒,如果不加以严厉制止,最后的后果必然是:要么把正常用户感染呈低素质用户,要么把正常用户逼到自杀,弃用产品。我们期望着每个摩拜用户都能自觉,文明,但这只是期望,还是要靠规则来严格约束不文明行为,规范用户,这样才能保护高价值的用户,激励用户良性使用资源。说到底,就是要让用户懂得合作使用资源。
如果我们仅仅把摩拜的商业模式当做“一个中间化的交易平台”,单车市场体量也就那么大,想象空间不过如此;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共享经济”,会突然发现他的背后藏着一个体量骇人的商业空间。摩拜与传统共享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与用户发生间接的交易关系,后一位用户必须在前一位用户提供一定服务基础上才能成功享用公共资源,虽然前一位用户所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规范停车”这种几乎忽略不计的微小服务。
至今为止,摩拜可以算的上是唯一一个初步成功的“共享经济2.0”模式,它的前景无可限量。一旦用户习良好的惯形成,实现了“良性生态平台”的目标,那么把用户导流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产生非凡的市场价值:摩拜汽车,摩拜房间等等。
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不缺点子,各种共享经济的项目补着眼睛就能意淫出一大把,但关键问题在于,按照人类的劣根性,放台投币洗衣机到宿舍楼都难免被损的命运,何况成本高大的无人车和房间呢?如果没有维护公共资源的优良协作习惯,光是线下的运营成本就可以搞死这些创新项目了。
再这样的背景下,摩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与人性作斗争”上,这是项目初期的重点。重资产,网点分散,这种斗争真心成本高,辛苦,但如果熬的下去,没准真能形成“自上而下的颠覆”。
当然,规范用户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种。
- 采取措施“强制性”的规范用户行为
例如:通过线上数据分析建立电子围栏,禁止用户违规停车,这样也能减少管理成本。 - 采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约束用户
例如:把单车从冷门位置骑到热门位置有红包奖励(参考机场行李车运营模式);又或者在线上引入社交元素,和旅游平台合作,在好友间展开信用评分,当评分达到一定分值给予旅游红包,这种社交约束的效果可能比钱的效果更好。 - 建立停车标识
例如万达广场,相当于给用户提供停车导示服务,同时又投放了免媒体成本的户外广告,一举两得。
作为一个初期产品,我们允许它有各种各样的不足,我们也相信在不断的产品迭代中它能不断完成,走向成功。
最后,我想说:如果摩拜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因为用户素质差的问题在中国做不下去,就说明我们没准备好进入协作自治的文明阶段,那不仅仅是摩拜的失败,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失败。
参考:
南方周末 - 摩拜:一场骑在单车上的社会实验
虎嗅-摩拜与ofo正在从低端出发颠覆滴滴?这三家都有一些机会和风险
摩拜单车,死于创新的一百万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