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朋友圈最火的是什么文章,那肯定非“陪娃写作业”系列莫属了。动辄浏览量过万的文章里,满满的微信聊天的截屏,都是各种各样让你喷饭的妈妈们关于陪娃写作业的吐槽。有“深夜咆哮”的版本,有“人格分裂”的版本,还有最夸张的这个“心脏支架”的版本,真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妈妈们才是真正的段子手啊。
吐槽这件事儿吧,和抱怨还不一样。抱怨的话语,肯定没有人爱听,一听就是负能量,听着就招人烦,恨不能离抱怨的人八丈开外。
像这种自带搞笑气质的吐槽吧,还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第一,人家用幽默的表达排解了自己的一些压力,传递给孩子的压力相应就少了。第二,大家通过共同吐槽,发现原来在陪娃写作业这件事上,自己并不是唯一这么抓狂的,一下子找到了队伍的感觉。第三,真的是那句话:重要的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你看,这么让人抓狂的事情,通过集体吐槽的方式,竟然变成了一个如此让人笑到眼泪迸出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这种非抱怨式的吐槽,还真的是一种自我保护呢。至少,我认为,这些妈妈们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不禁美好的憧憬,如果每次问题都能靠吐槽和段子来解决该多好呀!
哪有这么美的事?当你回到家,还是得面对孩子写的歪七扭八的字,左右颠倒的英文字母,还有让你直想挥个巴掌过去的数学作业。
况且,你现在能这样“欢乐”的吐槽,是因为面对的孩子的挑战只限于简单的低年级作业。如果孩子已经是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呢?你觉得问题还是这么一场吐槽大会能解决的吗?
问题是:怎么破?
关于“陪娃写作业”的话题,有不少大v、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基本都是关于具体做些什么的。
具体做什么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建议,一说都有一箩筐。可问题是,那些12345的观点和建议的罗列,看完文章后一拍大腿深感共鸣,再过五分钟,你还能记得多少建议?你又会使用其中的几点建议呢?
记不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只是在这些文章里,找到了和你深深共鸣的感受。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根源和方法上,你没有得到同样深的感受。有感受,才会有改变。
不信?那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你人生的过往中,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挑战时,帮助你克服这些困难的是什么?是你上学时学过的那些具体的知识吗?是老师和父母跟你老生常谈的那些道理吗?
可能都不是,真正帮我们克服困难的,也许是一句曾经给我们带来深刻感受的话,也许是我们自己小时候经历困难,最后成功过某一件事情所获得的自信的感受。这些感受,锚定在我们的记忆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这些锚定的感受就会浮现出来,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力量和勇气,帮助我们再一次去挑战困难。
感受,对于一个人是如此重要,它往往是推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力。可是我们又那么缺少对于自己和他人需要的感知能力。每次当我们试图去表达一个感受时,似乎除了“高兴,开心,伤心,难过,生气”这几个词以外,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至于感受别人的感受,这能力就更欠缺了。
同样,要想解决“陪娃写作业”的问题,我们也先得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01 当你在吐槽之余,你试着去了解过孩子对于写作业这件事的感受和需要吗?
心理治疗家萨提亚,提出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这个理论被广泛引用于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运用中。
在这个冰山理论中,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才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也只有看到冰山底下的部分,才能够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开始解决问题。
所以,一个不能好好写作业的孩子,除了他这个年龄段特有的一些如专注力较弱,左右镜像混淆的问题外,那些拖拉,作业总做不好,厌学的“冰山”的下面,孩子都有哪些的感受和需要呢?
举个例子,我记得在一次正面管教的课堂中,在“错误目的表”(正面管教的理论认为,孩子不是好的解释者,他们不擅长用语言去解释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要,所以会造成大人对他们各种错误行为的误读)的环节,我扮演一位厌学的女儿,一位学员扮演妈妈。
当她早上叫我去起床时,我跟随设定情境的需要,转身背对着妈妈说“我想睡觉,别来吵我”。
当妈妈说出一些共情到我感受的话,比如“爸爸和妈妈跟老师谈过了,知道你学业上有一些困难,你愿意跟我们说说吗”。我不由自主的把身体转向她,对她说“功课太难了,我不会。” 接下来,那位妈妈继续对我说了很多诸如“妈妈知道你不会,可是你也要自己做决定,今天去还是不去。你要为你的决定负责任。”这样的话。
听到这些话,我本能的又用被子蒙着头,用屁股对着妈妈。
扮演完毕,当讲师问我作为孩子的感受时,我说:当妈妈尝试跟我共情时,我关着的心门好不容易打开。跟妈妈说一说我遇到的困难,就想让她带着我一点一点的去解决,可是她却只知道让我表决心。
我明明是学习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可是妈妈不停的逼着我去表态站队,我就真的不想再去跟她说话了。我其实多希望她能够和我说“来,你先起床上学,回家后我们俩一起把作业翻开来,妈妈带着你一题一题的去想办法解决啊。”
听到这里,那位扮演妈妈的同学一下子泪流满面。她说,在真实生活中,她的女儿和我刚才扮演中呈现的表现一模一样。她现在知道女儿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了,知道自己该跟女儿说些什么了。
所以在刚才这个我扮演的孩子厌学的案例中,你看出来了吗?孩子厌学背后的目的和需要是什么?她的感受是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厌学”,她的感受是“灰心低落”,她的需要是“请帮助我一小步”,她对于久久没有得到父母理解和帮助的决定是“关上心门,自暴自弃”。
我们说,孩子并非好的解释者,他们很难用言语去解释自己行为冰山下面的感受,需要和观点。而我们绝大部分大人,包括很多老师和家长,习惯于从冰山露在外面的部分,也就是孩子的行为表面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然而,只是针对冰山露出来的部分处理,比如一味纠正或打压,往往忽略了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使冰山下面的山体部分越积越大,问题越积越多。
每个孩子,露在冰山外面的行为部分,可能都是相似的,比如拖拉、厌学等等。但是冰山下面的部分却可能不尽相同。同样是厌学,有的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可能是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排挤,感觉到没有归属感。那么家长的处理,跟刚才这个“孩子缺乏自信心”的案例中,就得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
因为在学校遭到排挤而感到厌学的案例中,这个孩子的行为表现也是“厌学”,她的感受可能是“孤单,被排斥”,她的需要也许是“让我感到我属于这里”,对于父母不正确的解读和解决办法(比如说呵斥和强迫),她的决定也许是“反正大家都讨厌我,我干脆离开家,离开学校好了”。
02 如何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目的和需要呢?
一个很简单的体会孩子感受的办法是,你试着演一下孩子的行为。
比如他佝偻着背趴在书桌上迷茫的咬着手指的样子,当你像孩子那样做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又或者,你可以扮演一下你在教他作业时,他却忙着用手不停的卷着衣角,眼睛看着桌子某个地方。当你也这样做的时候,你的肢体传递给你哪些感受和需要呢?
进入角色的扮演,常常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帮助我们看到孩子的内心。
正面管教里面,为我们揭示了孩子常见的几种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2寻求权力;3报复; 4 自暴自弃。
这几种不当行为背后的密码,分别是:1 注意我,让我参与(寻求过度关注);2 让我参与,给我选择(寻求权力); 3 我受伤害了,认同我的感受(报复); 4 不要放弃我,让我小步前进(自暴自弃)。
03 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错误目的表
如何能够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呢?这里有几条线索。可以根据这几条线索在错误目的表中按图索骥。
一是根据大人自己对于孩子行为的感受,如果孩子的行为你感觉心烦,或者着急愧疚,那么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在寻求过度关注,比如一个“粘人”的孩子。
如果你的感受是生气或者受到了挑战,那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在寻求权力。
第二条线索是根据你想采取的行动。如果你想采取的是哄劝,或者替孩子做他自己会做的事,那么孩子目的可能是在寻求过度关注。
如果你想的是:“你怎么能这样对我?”,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可能是在寻求报复,以牙还牙。
第三条线索是从孩子的回应来判断。如果孩子对你的行动的回应是更加退缩,或者毫无响应,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错误目的表,是一个帮助家长看到孩子表面行为背后,冰山下面目的和需要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在正面管教的课堂中,通过角色扮演,结合错误目的表,我们能够看到那一个个被我们误读的孩子的行为,同时也找到一把把破译孩子行为密码的钥匙。
前半部分讲完了,谢谢你有耐心看到这里。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耐心实属难得。此处给你竖起无数个大拇指。
看了前半部分的讲述,你对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要也许多少能够感同身受。
你也许会读出孩子磨磨蹭蹭的行为背后可能是在说,“妈妈,请带着我走一小步”; 也可能看到,无论你多大声训斥,孩子也无动于衷的背后,可能是在说“你根本就不懂我,我已经不想和你沟通了,你说什么也帮助不了我”。
听到孩子心里这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再遇到陪娃写作业的问题时,你还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心里只为了多刷一会儿朋友圈,多看一会儿电视,就觉得孩子写作业太慢太笨而一万点嫌弃吗?
你还会再甩出那些老生常谈的说教来企图说服孩子吗?
还会再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隔壁小明的长处在一起比较,而把自己的焦虑不安都发泄给孩子吗?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还会觉得让孩子严格按照大人设定的规范做,是那么的不容忽视呢?又或者,放下对孩子的掌控是那么的难以接受呢?
聚焦的地方不一样,看问题的态度也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就发生了改变。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焦虑,更多的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真正看见了孩子。
(未完待续,后面有精彩原创游戏力方法分享,记得回来噢)
(此文花了一周的时间酝酿,码字花了一天时间,您只需要花1秒钟,点亮下面的“喜欢”,就可收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