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人,也不是一个思维缜密、思路清晰的作者,我常常想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表现出来却不达我内心的三分之一,我也知道文字作为雕刻的语言不能像感觉这样的敏感,因为总有一种未曾体验的触动让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我是一个单一而固执的人。
我喜欢的书籍类型这么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变过,由此我喜欢的电影内容也是与书籍相类似的东西,我喜欢的音乐风格一致,大都是歌词的表达相似,由此而来的一切,我都追随着这样的脚步,我也想过改变半分,可怎么也撼动不了意识的坚定。唯一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男人,是不是也如我喜欢的书一样。
这两年精神总是很空虚,因为找不到想看的书,找不到喜欢的电影,找不到喜欢的电视剧。我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一个人,八小时工作之余的消遣也不过就是这些。曾经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看过的电视剧似乎熟悉得都可以背下所有的情节,这让我没有再次重温的欲望,但是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
由于写作的需要,打算重新看一遍《飘》。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十七岁,那时的我完全不懂爱,虽然现在的我依旧不懂,但那时却一直执着于爱能否消耗完这个命题。现在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却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看来圣人的话没有错,温故而知新。
周末重温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应该只有十三四岁,那时觉得这部片子好,好在片子中画家对这个女孩的观察如此之细腻,而且比较冷色调的电影场景是我一直所钟爱的格调。然此次重观,却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画家与少女的暧昧。我想我能理解少女的身份所带来的局限,以及与画家的情感结果。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没有看懂他们谈论云朵的颜色的那一段,而此次却明白了那种灵魂碰撞的火花,虽然这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因为灵魂实在是虚无缥缈,让我没有办法落实在实处,此次倒是给了我一个归宿。
因为这电影和书的缘故,我又重新去翻找了以前喜欢的歌曲,喜欢的书籍,喜欢的画作,以及喜欢的电影。我一直都知道人的记忆空间有限,但我一直高估自己的能力,结果留下的都是残败的驱壳和经过我的主观意识美颜过的画面。
一首《从前慢》将木心推向了一个新的开始,虽然他已经离世,但他的作品和犀利的言语却留存在很多人的心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喜欢写文字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也算是心思细腻之人,可是看木心的作品,才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空白和肤浅。
我一度感叹时间的快和自己的慢,因为我们在早应该成年的年龄还是一片懵懂,在选择的时候却发现时光的流逝剩下的一片狼藉,本来应该是一个鲜明的自我,却还是与现实妥协,雕刻一个安稳的人生。
作为一个女生,不得不说的是我一直在找自己,却从未成为自己。我人生中的大事好像都还没有发生,就已经开始一个安稳的生活。看看我所喜爱的那些女性,张爱玲在25岁出版了《传奇》,那一段“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的爱情也快走进尾声;萧红完成了《生死场》,离开中国远赴日本,鲁迅离世;林徽因剩下了她与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陆小曼却已经离过一次婚,在与徐志摩的第二段婚姻里,爱情遭受粗茶淡饭的消磨,也开始了吸食鸦片。她们都在最美的年龄成为了自己,而我还在人生的长河,寻寻觅觅,不知回首。
说起来也是一次意外,没想到这次的观影给了我这么多新的发现。原以为的那些早已看过的书已经就是人生,却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如此看来,女生应该多读书也是应该的,不仅是多读,而且要反复读。
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而我们也迷失在茫茫的白雾里。圣人总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现实却是为了“油盐米”正品愁滋味,而“温故”就成为了最好的人生指明灯。曾经走过的路,如今再回首,你会知道轨迹的方向,这样才能控制其目的地。曾经看过的书,如今再去读,你会知道隐藏在细小文字间距间的时光的秘密和有智慧的人给我们的警示。曾经看过的电影,如今再去看,你会发现历史和现在总是在不断地重合。曾经喜欢的音乐,如今再去听,你会发现人们的情感原来都是在周而复始却没有人可以简单地走出这座迷宫。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再去理解,你会发现所有的今天都是过去的错误和成功堆砌的堡垒。
我写文章也是一样,一旦写完就几乎不会再回去看一眼,不管是完成了,还是未完成,我都不会去回看,所以我所有的文章都是我最新的温度,没有雕饰,没有修改,一如我的人生,过去了从不回忆。然而,这是不对的,也是我一直没有前进的原因。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态度跟我一样,而今天我希望我们都能懂得回望和沉默,用岁月的抹布去擦拭人生的灰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人生,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师,而想要成为自己,不能避免的就是“温故”,如此才能“知新”。
以上,共勉。